《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解读
2016-07-28 14:25:54   来源:新华网
内容摘要
《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日前发布,这是推动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性文件,也是《中国制造2025》规划体系中11个指南之一,将引导制造和服务融合发展,加快制造业从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2016年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发改委和中国工程院共同发布《发展服务型制造专项行动指南》,提出到2018年基本实现与制造强国战略进程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发展格局。


  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

  《中国制造2025》给出了中国制造强国建设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的总体导向。

  服务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融合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在这种形态下,制造业企业通过创新优化生产组织形式、运营管理方式和商业发展模式,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而实现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有利于延伸和提升价值链,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

  服务型制造代表着新的经济增长点。上半年的数据显示,装备制造业中智能化、绿色化、向服务转型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好。当前,产业分工协作不断深化,推动了制造业向服务化转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又加速了这一趋势。


  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

  目前制造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不到10%,而发达国家超过30%,个别领先企业如美国GE公司高达70%。因为中国制造业长期以来以加工组装为主,是通过大量引进先进制造装备和生产线来生产产品。目前,创新设计、系统解决方案、售后服务等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但在系统解决方案方面,尽管近年来围绕智能制造兴起了一批系统集成商,但尚未发育成为像西门子、GE一样的龙头企业。

  《行动指南》提出到2018年基本实现与制造强国战略进程相适应的服务型制造发展格局,这一格局意味着创新设计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协同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网络化服务支撑能力进一步拓展。具体来看有一系列量化指标,包括要培育50家服务能力强、行业影响大的示范企业;支持100项服务水平高、带动作用好的示范项目;建设50个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公共服务平台;遴选5个服务特色鲜明、配套体系健全的示范城市。

  其中,有一个对企业服务型制造发展的量化指标,即示范企业服务收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30%左右。对此,工信部产业政策司相关负责人解释说,按照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与德勤联合发布的《2014中国装备制造业服务创新调查》报告显示,78%调查企业的服务收入占总营业收入比重不足10%,只有6%的调查企业占比超过20%。德勤调查了80家全球领先制造业企业,2010年服务收入平均比重约为26%。综合相关调研成果,《行动指南》把示范企业服务收入占比设定在30%左右是完全可行的,也充分体现了发展的趋势和要求。

  《行动指南》强调“市场主导,政府引导”,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实际,在资源利用、生产组织、经营管理和商业模式等环节全面优化升级。而政府主要从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提供公共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


  四项行动提升价值链

  《行动指南》以价值链为主线,针对服务型制造对价值链前、中、后各环节的提升作用,提出了四项行动。其中,设计服务提升行动聚焦前端的研发设计等环节,制造效能提升行动聚焦中端的制造环节,客户价值提升行动聚焦后端的营销和售后等环节,服务模式创新行动则是一项开放式的行动,着力引导制造业企业以其核心生产要素为基础,创新服务模式,在更大范围整合金融、人才和技术资本,提供更加系统、更加专业的“产品+服务”,打造市场竞争新优势。

  根据四项行动,《行动指南》还提出了十项任务,前九项也被视作是当前鼓励发展的服务型制造模式。工信部产业政策司相关负责人指出,目前确定的十项任务,有的具备一定的发展基础,有望在三年内实现一定突破,比如创新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有的模式尚处于探索阶段,但未来一定会蓬勃发展,比如信息增值服务、云制造服务等。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 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