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恩赐:从硅谷创业者转变为“孵化者”
2016-08-15 16:12:27   来源:中国科技网
内容摘要
2008年,沈恩赐在美国硅谷创立一家名为幼发拉底的创业孵化器。为自己的年轻埋单,经历梦想被现实撞腰的无奈,这是不少硅谷华商走向成功之前的必修课。如今已从一名创业者转变为“孵化者”的沈赐恩同样对技术极为看重。

沈恩赐:从硅谷创业者转变为“孵化者” 科技世界网


硅谷,这个全球瞩目的创业乐园,每天都有新的想法迸发,也有新的创业团队蓬勃而生。而华人,正在成为其中越来越活跃的身影。

2008年,沈恩赐在美国硅谷创立一家名为幼发拉底的创业孵化器后,就已对繁忙的工作节奏习以为常。在沈恩赐身边,还有不少和他一样的华人创业者,在这里为自己的梦想忙碌打拼。


梦想曾被现实撞腰

在硅谷,从来不缺梦想和成功,更不缺现实和失败。能在这里笑到最后的创业者,尤其是并非土生土长的华商,每一个人的成功背后,都有一条迂回曲折的路。

沈赐恩就是其中之一。这位日后在硅谷建立起第一座华人创业孵化器的华商忍俊不禁:“那时就像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2007年,受到硅谷创业氛围的感染,喜欢折腾的沈赐恩从全球最大的芯片软件设计公司辞职,与其他3名工程师一起组成一支创业团队,研发具有多路通行功能的全球定位系统,梦想着书写属于自己的商业传奇。

令他意想不到的是,比成功更早来临的,是接二连三的打击。创业没多久,沈赐恩就发现,他们虽然拥有领先的技术,却对团队建设、公司运营等最基本的问题近乎一无所知。

“最初,我们几个连股权都是平均分配的。”沈赐恩至今还记得初见投资人时的情景。投资人询问:“谁是执行总裁?”这几位“天真”的工程师们回答:“我们可以轮流担任。”投资人又问:“你们的客户在哪里?”他们理所当然地说:“我们的产品这么好,怎么会没有客户?”于是,结果是意料之外却情理之中的失败。

第二次创业带给沈赐恩更大的打击。进入另一个更为成熟的团队之后,因为与合伙的创始人意见不合,年轻气盛的沈赐恩被迫离开。在此之前的大半年里,他为了研发产品,打开中国市场,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就像自己生下来的孩子,培养了很久,突然有一天不属于你了。”沈赐恩还记得,自己离开公司的那天,手捧着一箱子办公用品走下楼时的失魂落魄。而此后的一周,为了消解痛苦,他天天喝的都是不加糖的苦咖啡。

为自己的年轻埋单,经历梦想被现实撞腰的无奈,这是不少硅谷华商走向成功之前的必修课。而正是在这个课堂中,他们逐渐学会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创业者,进而成为一名优秀的商人。

“真是有些不知天高地厚。”谈起往事,如今成功搭建起中美高科技商务对接平台的华人女性创业家雷虹,与沈赐恩有着相似的感受。

也是在2007年,雷虹为了自己的“创业梦”,放弃在大公司的稳定工作和丰厚薪水,投身充满风险的创业浪潮。这个在职场上从来都将自己定位为“中性”的女商人说,最大的挑战不是来自性别,而是工程师出身的背景,让她对市场缺乏了解,更将创业想得过于容易。

初涉商界,雷虹瞅准互联网时代的商机,搭建了一个服务性网站,为当地华侨华人提供本地信息,而她的收入来源是网站广告。为了拉到第一单广告,虽然仅仅200美元,但雷虹记不清自己跑了多少趟与客户沟通,甚至不得不接受客户苛刻的要求——广告效果不好就全额退款。“最初的3年,我完完全全地投入其中,做得非常非常辛苦。”雷虹感叹。

然而,磨难总是最好的礼物。如雷虹所说,正是开始3年的艰苦磨炼,让她认识了什么是真正的创业,也让她逐渐积累了一名创业者必备的素质,为此后的成功打下基础。


阿里巴巴的金钥匙

对于大多说硅谷华商来说,虽然他们大多拥有在当地学习、工作多年的经历,然而要想从无到有创业起家,面临的困难与挑战远胜于美国本土的创业者。

客场作战,如何取胜?对于聪明而勤奋的华人创业者而言,技术无疑是一把利器。

美国运动传感可穿戴公司Turing Sense创始人兼执行总裁何利民的两次成功创业,正是源自他对技术持之以恒的钻研。这位曾因数学竞赛获奖而从初中直升复旦大学的“学霸”,对于技术创新有着天然的兴趣。1999年,他在硅谷创办了一家半导体软件设计公司,凭借手中的10多项美国技术专利,3年后被老东家以1亿美元的估值并购。

“第一次创业时,最初公司50%以上的软件都是我自己写的。”何利民说,他始终认为,在竞争激烈的硅谷创业场,只有技术领先,才能有更大的胜算。

两年前,何利民又一次回到创业的起跑线上。这一次,他瞄准了更为前沿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就连公司的名称都是来自他敬佩的人工智能之父图灵。2015年年底,何利民带领团队设计推出的全球第一款网球可穿戴设备,仅仅在3天内就完成众筹目标。而它之所以风靡,正是因为它集传感协同、数据分析甚至是提供教练方法等众多功能为一体的独特技术。

“技术是硅谷最核心的优势。”如今已从一名创业者转变为“孵化者”的沈赐恩同样对技术极为看重。而一次又一次失败教会他的,还有一名成功的商人必须明确自己的优势,找到自己的方向。

2008年,沈赐恩融资100万美元,成立了“幼发拉底”孵化公司。那时,在硅谷,还没有一家华人创办的创业孵化器。这就意味着,他只能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

沈赐恩坦言,最初完全是模仿美国当地一家最为成功的孵化器企业,“甚至连具体的条款都是抄他们的”。但很快,不理想的孵化效果让他不得不直面现实:照搬全抄不是办法,必须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于是,沈赐恩沉下心来,仔细分析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我们既熟悉中国,又在美国生活工作这么久。”沈赐恩意识到,在硅谷做科技项目的深度孵化,再将成熟的技术带回中国进行产业化,这才是自己擅长且合适的路径。

“就像阿里巴巴喊响‘芝麻开门’的秘诀,找到了金钥匙,金库一下子就出现了。”这一次,沈赐恩终于开启了成功的大门。短短几年间,他已成功孵化近60个创业团队,其中不少都在中国落地开花。

在中美之间寻找机会窗口,这成为如今不少硅谷华商的制胜法宝。雷虹的事业也是由此起飞。2009年前后,就在做服务性网站进入瓶颈的时候,雷虹敏锐地发现,硅谷聚集着大量高科技巨头公司,而从中国远道而来寻找科技行业合作资源的客户越来越多。

能不能搭建一个中美之间高科技商务交流对接的民间平台?雷虹知道,熟悉中美双边情况,正是她的优势,这是一个不能错过的机会。

瞅准了就果断去做。2011年,雷虹策划组织了第一届硅谷高科技创新创业高峰会(简称“高创会”)。5年间,参会人数逐年增加,2016年甚至有望达到1.5万人。


不忘初心的坚持

人们总是艳羡成功,并对成功背后的秘籍充满好奇。而他们得到的答案,往往简单得令人难以置信。

坚持,这就是雷虹的秘籍。如今,她频繁地往返于中美之间,忙到几乎没有时间调整时差。“通常我下了飞机,就第一时间赶到公司,然后当天不睡觉,时差就调过来了。”雷虹说。而她一手创办的高创会,俨然已是硅谷规模最大、最有影响力的中美科技商务交流平台,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曾是她的演讲嘉宾,国内百度的张亚勤、搜狐的张朝阳、小米的雷军都是会上的座上宾。

然而,如果雷虹不说,没有人想得到她在此之前经历过什么。连续5年没有给自己发过薪水,搭上家里几乎所有的积蓄,最困难的时候,她甚至不得不用退休金来给员工发薪水。“最让我难受的是,做高创会的前三年一直赚不到什么钱,最后就连身边特别好的朋友都善意地劝说我,是不是创业的方向不对,干脆不要做了。”

不是没有想过放弃,但倾尽全力的付出和身在其中才能感知的市场细微反应,让雷虹选择坚持。“我觉得中美交流一定是大势所趋,会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我当时就想着用尽各种办法再试一年。”雷虹说,她相信,很多时候就是在生死存亡的一瞬间活下来的。结果没有让她失望,第四年,市场明显热了起来,朋友也不再劝她放弃。

“创业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成功率不高。”回望自己的创业之路,何利民也说,几乎每天都有不同的曲折,“而能不能坚持,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经历大大小小的波折之后,沈赐恩同样依然坚守着创业的初心。“我希望通过创业,将一些实验室里的科技转化成让大众受惠的产品,让全世界的人们享受科技带来的幸福。”

做孵化器之后,沈赐恩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各样的创业团队。而他选择孵化的,90%都是华人团队。沈赐恩说,这不仅是因为语言文化的相通,更因为“自己痛过,就知道其他华人创业者的痛点”。如今的他更愿意做那些拥有创业梦想的科学家、工程师的最大合创人,凭借自己的经验,为他们提供商业上、资本上、战略上的帮助,让他们离梦想更近。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 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