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旧厂房变身产业园区 为城市注入活力
2016-09-23 16:06:36   来源:环球网
内容摘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步伐加快,有不少老旧工业企业“关停并转”,搬离主城,留下体量不小的老厂房、旧建筑,在这些存量土地上,一大批“改头换面”的产业园区应运而生,其中不乏改造成功的案例,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城市功能品质提升注入了新的活力。

探访:724所旧址上建起“老学堂”创意园

清一色的灰白色外立面,点缀些许民国建筑的泛黄色……位于中山北路350号的“老学堂”创意园二期,还能依稀看出原来老厂区的模样。

这里,原本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的老园区所在。研究所现已搬迁至江宁,而早在清光绪年间,这一地块上就建有大名鼎鼎的江南水师学堂,这是清政府洋务派大臣为培养海军军官创办的“洋学堂”,其建筑中西合璧。1925年,江南水师学堂停办,1928年,国民政府在行政院军政部之下设立海军署,次年将其扩充为海军部,因此这里至今保存有部分兼具法国风情的高大廊柱的民国建筑。

2009年,老学堂创意园一期工程开建,基本保留了老园区的建筑风格,建成后,广告传媒类、建筑设计类等50多家中小企业入驻,很快形成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老学堂创意园负责人陈勇介绍,园区二期工程占地40多亩,将与一期错位发展,以科技文化产业为主导,配套科技创业专业孵化器、加速器、以及一定的服务设施等载体。二期保留了724研究所内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实验室,将由724所提供技术人员,作为日后入驻企业的技术支撑平台。

已有100多年历史的省级文保建筑“海军部”牌坊,将会保留在老学堂二期工程中。陈勇介绍,他们计划在牌坊的旁边建设一个3000平方米的海军历史展览馆,除了用来展示园区历史,还可用于园区企业的会展活动等。


追踪:一批老厂房、旧建筑显现新活力

从废弃或转移的老厂房、旧建筑“脱胎换骨”成为身价不菲的园区,这样“腾笼换鸟”的戏法不断在南京主城区上演。

南京最早由老厂房变身园区的要数世界之窗软件园。定淮门12号原来是已破产多年的莫愁洗衣机厂,几乎毫无利用价值,可地段很有优势。2003年,园区进行出新改造,4万平方米的老厂区经过改造,现代和古典园林相结合的办公生产用房独树一帜,很快汇集多家高科技企业,一时间经济价值凸显。

之后数年间,创意东八区、1865创意产业园、创意中央科技文化产业园、国创园……大批老厂房、旧建筑“变身”而来的园区遍地开花。

“这些老厂房、旧建筑大多在主城区的黄金地段,如果推倒新建,便与普通商务楼没有区别,也没有任何招商的优势。在原本的基础上改建,不仅成本较低,而且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较小,是最为灵活、有效的土地利用方式。”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一所副所长宋嘉说。

曾成功参与开发和运营创意东八区、创意中央等多个项目的南京垠坤投资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钱堃认为,老厂房、旧建筑的“腾笼换鸟”,不是简单的产业转换、企业替换,更要处理好怎么“腾笼”、换什么“鸟”,做好产业定位,既保留原有建筑风格,进行保护性开发,又能将产业功能落在实处、提升产业层级。


专家:打造产业园区最忌“千人一面”

“工业楼栋改造为创意园区,最早可追溯到北京的“798”。2002年,一些艺术家进入几近废弃的798工厂,新鲜的艺术行为与工厂的旧有规划发生矛盾,最后成为北京的新符号。”南京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胡小武说。

在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时代命题下,“腾笼换鸟”成为各地盘活存量资源、破解要素制约的一项主要举措。胡小武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一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业厂房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在改造过程中保留历史遗存,可以提升空间的文化价值;第二,产业园为城市产业转型提供载体,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具有空间经济价值;第三,工业厂房改造后形成的文化创意类园区,很多也同时具有旅游价值,有助于集聚人气。

同时,在胡小武看来,目前南京大部分老厂房、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园区不乏成功的案例,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特色不够鲜明,绝大部分的园区都打着文化创意的招牌,但事实上入驻企业的类别比较杂;还有一些园区的地理位置不太理想,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到位,没有公共交通,而有些停车位不足或者收费太贵,不适合聚拢人气。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 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