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火太大,有些“共享经济”只是“租赁经济”
2017-05-17 14:18:10   来源:新京报
内容摘要
“共享”到底有多火?继共享单车后,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产品纷纷面世。其中,不少都获得了投资。

  “共享”到底有多火?继共享单车后,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充电宝等产品纷纷面世。其中,不少都获得了投资,比如共享篮球平台“猪了个球”宣布完成千万级Pre-A融资,共享充电宝“街电”获得3亿元的投资,还有共享雨伞、共享玩具、共享服装等纷纷出世,一时间好不热闹。

  别看“共享”很火,但有些共享产品到底是真火还是虚火?以上所说的这些模式,没有一个属于“共享经济”,而是“租赁经济”。区别在哪儿?共享经济是对分散闲置资源的利用,比如Uber、Airbnb模式等,服务商只管搭建平台,不搞产品。租赁经济玩的是另一套,是直接供给产品,通过批量化生产资源并投入,赚的是租赁费。很多打着“共享”旗号的租赁模式,可能并不会有好的前景和出路。

  首先是商业模式问题。众所周知,租赁经济得以运行的前提是“高频、刚需”,得有足够多的人来使用你的产品,但其实还有一个特点被忽略了,即这个产品到底贵不贵。因为贵的话,人们就更倾向于租赁,便宜的话,有时候就不如自己买了。举例来说,好骑的共享单车不便宜,市面上的售价可能要一千块,投入这笔钱不划算,就算租赁的话,也有人在5毛钱和1块钱之间犹豫呢。而一个一般的篮球不过百十来块钱,与其租赁,不如自己买一个。何况,喜欢打篮球的人,有谁不会给自己备一个篮球呢?再说了,打篮球也不是随机性的想法,多是在计划之内,既然如此,自会带篮球出门。所以,共享篮球可能不靠谱。

  资产模式轻或重的问题,直接导向了商业模式问题。如果共享单车还打算靠租赁费赚钱的话,共享篮球、充电宝、雨伞也想靠租赁费来赚钱,那就难多了。所以,这些企业的商业计划里,一般是涉及广告和赛事运营,或者作为流量入口等,摆明了说,就是没有商业模式。

  另外就是关于风险控制问题。租赁经济想要控制好风险,一个重要手段就是要收取押金,虽然通过第三方信用服务,可以免押金租用了。但是风险依然在,其来源就在于所有权和责任感的分离,是你的东西你就有理由好好爱惜,不是你的你就没有理由爱惜。如果什么东西都能共享了,人们没有所有权,使用上会很粗糙,而且你没有办法去追责———就拿共享单车来说,人为破坏很严重,但基本没办法追溯责任,因为做不到精确掌握证据。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同样面临这样的尴尬。

  可见,在这些共享模式中,共享单车可能是为数不多能够取得成功的案例,反之很多东西都不适合玩共享。之所以共享模式这么火,关键在于门槛低,在人人谈创业的时代,多数人都有很多新点子,只要有资本为其买单,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其实,这里面很多都是虚假繁荣,通过市场的不断发展,“共享”的概念最终会去火降温。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 科技世界网
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