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得主赴上海有机化学所培养人才
2016-05-05 15:41:00   来源:中国科技网
内容摘要
2016年5月4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约。夏普莱斯签约上海有机化学所是因为这里的氟化学团队成果迭出,“上海氟”的名头在世界上非常响亮。而夏普莱斯的新研究恰好需要大量氟化学研究的支撑。

诺贝尔奖得主赴上海有机化学所培养人才(资料图) 科技世界网


2016年5月4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巴里·夏普莱斯与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签约。作为特聘教授,他将在上海有机所建立独立的“点击化学”实验室,并招收研究生、培养博士后。

“我将把科研生涯的最后时光奉献给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夏普莱斯说。


因氟结缘

与中国其他单位引进诺奖得主不同,这次是夏普莱斯主动向上海有机所抛出橄榄枝。因为这里的氟化学团队成果迭出,“上海氟”的名头在世界上非常响亮。

而夏普莱斯的新研究恰好需要大量氟化学研究的支撑。2001年,他因“手性催化氢化反应”与另外两位科学家分享了诺贝尔化学奖。事实上,之前,夏普莱斯已经改变了自己的研究兴趣。原因是他发现了另一种他认为更有趣、更重要的反应: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炔烃与叠氮化合物可以非常迅速地发生反应。这被夏普莱斯称为“点击化学”。由于这类反应及其产物在药物发现、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立刻引起科学界的高度重视。

“他最近发现的另外一个点击化学反应,是以氟元素作为基础的研究,需要用到大量的氟化学。”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丁奎岭表示。

于是,夏普莱斯首先想到了上海有机所——这个被国际同行称为“上海氟”的团队。


魅力来自何处

夏普莱斯在写给中科院院士、上海有机所研究员戴立信的邮件中说:“我喜欢有机所的化学风格几十年了……我也足够出名了,发展点击化学应用需要合作,我需要真正‘有机所式’的化学家们管理此类合作……挑战化学家们的能力极限,给化学家更好的工具和更长、更宽的触角进入化学世界。”

那么,上海有机所的这种魅力到底来自何处,竟然吸引到诺奖得主主动“加盟”?

丁奎岭给出了清晰的答案:研究所始终坚持面向学科前沿、面向国家需求的科研理念,充分发挥在原创性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坚持做“独特”和“有用”的科学。

“我们特别强调人才是科技创新第一要素,把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顶尖创新团队建设作为研究所的重中之重。”丁奎岭说。

为此,“上海氟”团队引进了不少“标杆人才”。

胡金波就是其中一位。2005年,胡金波通过“百人计划”来到上海有机所。他带领团队选择了全球鲜有人涉足的氟烷基碳负离子化学,几年后发现了“负氟效应”,并开辟出了一系列新方向。

研究员张新刚则从廉价易得的含氟原料出发,发展出一系列氟烷基化和氟芳基化新策略、反应与方法,为含氟物质的高效制备作出了重要贡献。


聚焦青年人才

不仅是氟化学实验室,上海有机所在每个重点方向上都通过人才战略,走在了国际前沿。

丁奎岭认为,原始创新离不开优秀人才。“成熟的领军人才,我们固然重视,但上海有机所更需要青年人才。”

近年来,上海有机所引进20多位人才,其中16名是“青年千人”。

“在最初几年给足科研经费,有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丁奎岭说。

为此,除了各种人才计划的支持,上海有机所还为引进的青年人才配套近300万元经费。这使得他们在立足之初的三五年里,能拥有600万元左右的经费支持,安心做科研。(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