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第:创业要形成技术核心竞争力
2016-09-09 13:50:53   来源:中国经济网
内容摘要
有米科技CEO陈第在大学时期便着手创业,而初次创业的失败被没有让他气馁,反而他获得了一条宝贵的教训:创业一定要形成技术核心竞争力。2010年,他创立了有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而2012年,有米科技开始正向营收,收入了大概三千万,盈利大概在几百万左右。

    在回顾有米科技的成长过程中,陈第和他的团队的每一步布局和落子的时机,无不展现了这个年轻的CEO在商业眼光上的超前和独到之处。


  得到了第一个创业教训

  陈第:在创办有米之前,我们花了三年准备。有米是我们大四的时候成立的公司,但在我们大一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我们一开始创业都比较偏商务性质,当时做了一家类似携程网的网站,但出现了了两个问题:与商户签约辛苦且效率低;流量太差导致业务很难开展。我的专业读的是计算机,我意识到我要从这个领域创业。我创业的第一个教训:一定要形成技术核心竞争力。

  大二我开始研究技术创业,跟现在的第二合伙人做项目,基本上形成了创始团队的雏形。做了IBM的大型机项目,当时还想做全国信用系统。但现在想来对于一个初创团队来讲,这个项目很难商业化,当然现在查询个人信用已经变得很容易了。当时这个项目拿了优秀应用奖,但没有商业化。我当时还参加了一些微软的比赛,主要是基于微软的框架开发的一些游戏和应用。在奥运期间,我来到北京微软这里实习,学到很多,当时我意识到PC创业的时期已经过去了。

  2008年,我们参加了成都电子科技大学举办的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的大赛,提交了一个手机应用,那个应用的设计原理是记录用户输入密码时的解锁力度,即使别人知道密码但没有掌握解锁时的力度和节奏也不能打开。代码很简单量也很小,但评价相当高,还获了二等奖。这给了我们很大信心,觉得移动互联网是可以创业的方向。

  

    开发了“陌陌”却未遇伯乐

  陈第:我们还做过一款类似陌陌的社交软件。当时就是想做年轻人喜欢的东西,所以做了一款基于地理位置属性的交友的应用,当时APP叫做“my life”。然后我们开始去找融资,但在当时很多投资人根本不理解这是什么产品,再加上我们大三在读,没有人敢在我们身上投资。于是我们做一些外包工作赚钱,后来遇到了几位老先生,他们是中国最早的互联网投资人,曾投资了瀛海威,这几位是在美国做过上市公司的美籍华人,当时隐居在广州,他们在看过我们idea之后,就给了我们一个建议:帮他们组建手机开发部,做好了来投资。但在共事九个月之后发现他们还是想集中精力做PC,当时我们团队已经有十几个人,他们希望能够精简一部分只留下核心的成员,我们决定离开出来创业。在那时我们基本上是华南最早开发苹果和安卓应用的团队。

  2009底,我们还没有注册公司,但已经在陆陆续续的开发着一些小游戏,用户规模都比较小,所以赚不到什么钱,就转向了广告这块。

  所以我的创业经历其实很曲折,从大型机到PC再到做外包工作、帮别人组建移动端开发部然后转向手机应用开发,最后才确定最终的创业方向。


  2010年:被加多宝拒绝 却获得淘宝恩宠

  陈第:广告平台尽管不及BAT这种巨头平台的规模,但毕竟是平台,而只要是平台就有上下游,包括广告主、开发商、媒体开发等这些资源等等。刚开始创业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清楚这些业务的复杂性。当时我们曾经尝试过付费App的模式,但只收一元也没什么人付款,这跟当时的消费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于是我们想:既然不能收费,就变成免费,改成让广告主掏钱。这样的模式我们觉得很理想,首先对于用户而言,他们无需付费就能下载;而开发者能拿到广告分成;广告主能得到推广;营销也很精准。那时候想的也很简单,觉得这是一个多赢的办法,但在实际拉广告的时候,困难就出现了。

  我们看到加多宝投放的广告很多,就想和他们合作,但电话打过去时直接被挂掉了,完全不理睬我们。我们只以为投放广告很多就可以作为广告主人选,但实际上我们根本不了解他们的决策机制,也就是说我们没办法触达到他们的决策层。同时在当时的社会,什么是新媒体,大家既没有听过,也都不是很懂,什么是APP什么是Banner广告还需要去一点点地解释,所以一开始在获得广告主的阶段我们遇到了很多困难。

  在当时已经出现了一些推安装包下载这种形式的广告,像是塞班时代的Google地图、天天动听、百度浏览器等等。他们要推这些APP,所以我们就想我们先从推荐下载安装这块入手,对于这些APP而言,从哪个渠道获得下载不重要,下载量上去就行。从那个时候,像是UC、新浪微博、Google地图这些就成为了我们的客户,但其实我们做这些并没能赚到什么钱,基本上赚的钱都分给了开发者们。所以最开始的困难就是市场教育,包括开发者的教育,我记得当时我给北京的一位游戏开发者打电话,跟他说我们有个广告插件可以帮你赚钱,他直接把电话挂了。后来我们琢磨出一个办法:直接找那些开发者的QQ群,因为每个行业最早出来的人是很寂寞的,他们有彼此交流的需求,所以很容易聚成一个群体。在当时有很多安卓开发者交流群,我们就披马甲加入进去,因为我们本身也做了几个APP,然后就在这些群里发一些我们收入的报表,其他的开发者发现原来有这样一个平台并且还能赚到钱,就开始慢慢尝试。就这样,我们就逐渐地将开发者和广告主之间打通了。当时我们会有一个机制:满一百块就可以提现,类似现在的滴滴的模式,所以有了这种诱惑,愿意尝试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所以我们最开始做的就是验证了这样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到年底的时候,我们接到了第一个大客户——淘宝,大概几百万,如果没有这一单,我们后续的信心就不会那么大,也可能拿不到融资。

  做UC和新浪微博的业务做的很辛苦,大部分的收入都补贴给了开发者。当时在行业里面都是按点击付费,客户付给每个下载两块钱的话,你要按每个点击两毛钱去分给开发者,所以我们的风险会很大,因为十个点击要产生一个有效下载才不会亏本,但我们自身的团队和运营也需要资金,实际上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淘宝不是按点击付费,我们的压力一下子就轻松了很多。

  

    2011年:价格战硝烟四起 有米却无钱可烧

  陈第:2011年初,有米拿到了投资,大概在700万人民币左右,我们终于能稍微松口气。然后很多竞争对手开始涌进这个市场,像是多盟等平台出现,并且它们获得了更多的投资。有米的投资不到一千万的人民币,而他们有些拿到了一千万美金的投资。于是新的压力又来了,很多同行开始了价格战,做补贴,尽管这些平台每个月都要亏一两百万,但一个亿仍旧可以支撑很长时间。有米每个月赔五六十万左右,所以我们做出了一个差异化创新,做出了积分墙,如果当时我们没想出积分墙,有米必死无疑。每个月烧五六十万,烧到年底就挂掉了,我们想出的积分墙就避开了价格战,进驻了应用广告的蓝海市场。但在那一年,我们依然亏了几百万。


  2012年:这一年,我们一分钱都没融到

  陈第:在2012年的一整年,我们没有融到钱。这其中有我们缺少融资经验的原因。但资金不充足的情况下就不敢扩大规模,那个时候每个月结下来的广告款有几百万,但付完媒体和员工工资就只剩下了三四十万,所以2012年我是在担忧中度过的,每到发工资的时候,就会睡不好觉,担心万一有哪笔款项收不回来工资就发不出了。

  那一年我们学会了经营;建立了销售激励制度;明确了团队分工;我们的团队也变得比较成熟。在当时,很多同行是面向VC的,可能就没有很好地建设和完善整个制度,移动广告行业在最高峰的时候能达到一两百家。

  在2012年,有米科技开始正向营收,收入了大概三千万,盈利大概在几百万左右。在2012年业绩的基础上,在2013年初,我们再次拿到了融资。

 

  2013年:业绩爆发,依旧有喜有忧

  陈第:2013年拿到的两千万融资在业内仍然不算很多。我们开始着手扩大规模,业绩开始持续增长,到了9月份的时候,业绩已经过千万了。积分墙也开始爆发,到第四季度的时候,业绩非常惊人,9月份的业绩过了一千万,10月份到了两千万,到了12月的时候已经达到了四千万。我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整个增长超乎我们的预期。这一年是我们又喜又忧的一年,数据确实很喜人,但由于广告的账期很长,实际上的到款其实很晚。到了过年期间,资金的压力就变得很大。

 

  2014年:有人备好柴米,有人跌落谷底

  陈第:等到了2014年,有米拿到了约一千万的贷款,这样一来,资金流又通畅了。在这一年,有米再度融资六千万左右,到了年底,我们达到了四千万的盈利。在2014年的第四季度,业绩受到了苹果政策的影响,积分墙被苹果打压。在2014年初,我判断出这个市场一定会涌进更多竞争者,于是我们开始展开新的业务,比如游戏发行和一些海外的广告业务,这种危机感让我们提前做好了准备。而当时有一些同行业绩下滑之后,至今都没有恢复过来。


    2015年:业绩实现增长

  在2015年,我们的整体业绩实现了增长,不过利润率有所下滑,这跟市场环境和业务本身特质也有所相关相关。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 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