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年近八旬还在为“中国芯”奔波
2016-10-28 16:38:43   来源:新华网
内容摘要
倪光南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最早“下海”的一批科学家,他的经历如同一部中国的IT业发展简史,见证了中国大型机、汉字信息处理、微机、软件和“中国芯”的所有过程。如今,年近八旬的倪光南依然四处奔波,为国产操作系统的推广而不断发声。

倪光南:年近八旬还在为“中国芯”奔波 科技世界网


从小到大,“求真”是我的人生格言。“求真”也就是今天我们常说的“实事求是”,这本来就是一切科学技术的基点。倪光南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简称“中科院计算所”)最早“下海”的一批科学家,他的经历如同一部中国的IT业发展简史,见证了中国大型机、汉字信息处理、微机、软件和“中国芯”的所有过程。

如今,年近八旬的倪光南依然四处奔波,为国产操作系统的推广而不断发声。倪光南是中国IT业倡导自主创新先行者。在1984年至1999年期间,担任中科院计算所公司(联想集团前身)和联想集团首任总工程师,首创在汉字输入中应用联想功能,主持开发了联想式汉字系统、联想系列微型机。几十年来,倪光南一直从事计算机及其应用领域的研究与开发,曾参与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1994年,倪光南被选为首批工程院院士。


首份工作是参与“119机”调试

大学毕业后,倪光南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他到所里的第一个工作是参与“119机”的调试,这是中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大型计算机。在倪光南参与研制出中国第一台大型计算机之后,下一个难题出现了。当时汉字处理是中国推广应用电脑的瓶颈,“汉卡”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倪光南认为,计算机领域的技术更新太快,使这个领域的人没什么老本可吃,你不学习很快就会被淘汰。


放弃高薪工作回国

倪光南的研究成果与他的国际化视野以及上世纪80年代赴加拿大访学分不开,而正是这段经历更加坚定了他做好“中国制造”的决心。

1981年8月,倪光南应邀到加拿大国家研究院(NRC)工作,担任访问研究员。他在NRC工作的年薪是4.3万加元,按官方汇率相当于国内工资的70倍,在加拿大也属于5%高收入人群。那时候,国内一般工资才几十元一个月。

让倪光南震撼的是中国制造与外国制造的相形见绌。“中国制造”,什么时候才能不与“简陋”、“低级”连在一起?1983年5月,倪光南毅然放弃了高薪留任加拿大工作的机会回国。

  

熟知各种操作系统的“手机控”

倪光南对IT事业的贡献并没有止于参与研发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研发出汉卡,在从PC端到移动端的转移中,倪光南虽然已成头发花白的老人,但依然保持对前沿技术的敏锐。年近八旬的他几乎每周都要出差。他被媒体誉为“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推动人”。

2013年,倪光南作为主要发起人促成了“中国智能终端操作系统产业联盟”的成立,并为联盟拉来了近百家成员单位。据了解倪光南日常不用苹果手机,因为他很看重操作系统的自主性和安全性,而苹果手机的系统是封闭的。安卓系统起码是开源的,虽然也不能说绝对安全,改进的措施总是可以找到的。

倪光南说,我的理想就是使中国人能用上自己发展出来的终端操作系统,或者说,能打破外国跨国公司的垄断,使中国自己发展的终端操作系统在世界上有一席之地。


不强迫晚辈接受自己的观点

在推广国产操作系统的过程中,倪光南经常会到相关公司参观,并给出具体的指导建议。不过,在交流中,倪光南与年轻人的看法未必经常一致,冲突时,倪光南从不强求他人。在上中学时,倪光南课余时很喜欢做做小电机、航空模型、无线电收音机等等,这让他的兴趣转到了电气工程方面,所以上大学报考了南京工学院(现在的东南大学)的无线电系。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 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