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光顾城市的“坏天气”有哪些?我们该如何防御?
2016-05-11 09:41:00   来源:科普中国
内容摘要
随着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澎湃,身处城市之中的我们,满眼都是“钢筋水泥的丛林”,满耳都是“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然而,这个以钢筋、水泥、沥青为“骨架”看似坚不可摧的庞然大物,在一次次的气象灾害面前,却显得是那么脆弱。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经常光顾城市的“坏天气”有哪些?我们该如何科学防御?

气象灾害 科技世界网

 

近日,持续强降雨导致中国南方多地出现洪涝、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造成人员伤亡。随着城市化的浪潮汹涌澎湃,身处城市之中的我们,满眼都是“钢筋水泥的丛林”,满耳都是“发动机的轰鸣和电气之音”,尽享商业的发达、交通的便利。

 

钢筋水泥的丛林 科技世界网

 

然而,这个以钢筋、水泥、沥青为“骨架”看似坚不可摧的庞然大物,在一次次的气象灾害面前,却显得是那么脆弱。尤其是近年来,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愈发频繁,城市遭遇严重气象灾害的事例更是屡见不鲜,不能不引起我们对城市气象防灾减灾的关注。经常光顾城市的“坏天气”有哪些?我们该如何科学防御?

 

伤不起的城市“五岛”

与乡村相比,城市有着显著的特点:人口更加“扎推儿”,农田绿地被沥青水泥取代,工厂与汽车“喷烟吐雾”。即便不一定会造成气象灾害,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仍然显著改变了局地大气的热力和动力结构,并对局地天气气候、大气环境等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正是在城市特殊的下垫面和城市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形成了城市气候这种特殊的局地气候类型。尽管不同大气候区的城市气候不尽相同,但却存在一些共同的城市气候特征,研究者们将其主要概括为城市“五岛”(热岛、雨岛、干岛、湿岛、浑浊岛)效应。

热岛效应 科技世界网相对而言,“热岛效应”大家比较熟悉,是指城市中心地区近地面温度经常高于周边地区及郊区的现象,它也是城市气候中最明显的特征之一。“雨岛”说的是高楼林立空气循环不畅,加之盛夏时节建筑物空调、汽车尾气加重了热量的超常排放,使城市上空形成热气流并越积越厚,与空中悬浮颗粒物、暖湿气流凝结,易形成局地暴雨;“干岛”通常与热岛相伴存在,指的是城市水汽压比同时期周围郊区低的城市“干”效应,这主要是由于城区绿地面积少,可供蒸发的水汽量少,特别是盛夏时节,郊区农作物生长茂盛,城郊间水汽蒸散量差别更大;

“湿岛”是“干岛”走向了另一端,指城区水汽压高于同时刻的郊区水汽压,出现明显的城市“湿”效应,它大都在日落后1~4小时内形成,因为日落后郊区气温下降快,饱和水汽压降低,有大量水汽在地表凝结成露水,低层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减少,而城区因热岛效应其凝露量远比郊区小,近地面的水汽压高于郊区;“浑浊岛”指由于城市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和居民炉灶等排放出的烟尘污染物比郊区多,造成城区的低云量多于附近郊区,使得城市的散射辐射比郊区强,直接辐射比郊区弱,大气的浑浊度明显大于郊区。

 

城市“看海”的尴尬——雨涝

近年来,每到雨季,就经常会在网上看到“欢迎到××来看海”的调侃。这里说的就是城市里较为常见的一种气象灾害——暴雨洪涝。

由于城市硬化路面越来越多,一旦下起雨来,雨水很难渗入地下。遇到大雨、暴雨,雨水来不及通过下水道流走,“车道变河道,地铁成水帘洞”也就在所难免了。

虽然现在许多现代化城市都有比较先进的排水和下水管道系统,但遇到降雨量过大时,仍然是“无力回天”。暴雨洪涝对城市安全的影响是很严重的,洪水能冲毁道路、输电线路等设施,中断城市的运输、供水供电等,致使交通瘫痪,影响城市正常运转和市民正常生活。

城市雨涝防御提示:

1.发生雨涝时,居民住户因地制宜,在家门口放置挡水板、堆置沙袋或堆砌土坎。

2.处于危旧房屋或低洼地势住宅的群众及时转移到安全地方,提防旧房屋倒塌伤人。

3.身处室内时,关闭煤气阀和电源总开关,当积水漫入室内时,立即切断电源,防止积水带电伤人。

4.身处室外时,立即停止户外作业和户外活动。在户外积水中行走时,要注意观察,要贴近建筑物行走,防止跌入窨井、地坑等。

5.不要在下大雨时骑自行车。驾驶员遇到路面或立交桥下积水过深时,应尽量绕行,避免强行通过。

6.当汽车在低洼处熄火时,人千万不要在车上等候,要下车到高处等待救援。

 

城市炙烤之痛——高温

随着全球变暖趋势的加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热岛效应和绿地减少,使城市高温现象越来越突出。“我和烤肉之间,只差一撮孜然”,成为很多城市居民的自嘲,确切的说更是一种无奈。

城市炙烤之痛 科技世界网高温灾害威胁到城市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城市供水、供电紧张,并加剧城市光化学污染,严重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产、生活。

首先从全球变暖的大背景来说,近130多年来,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始终处于增长趋势,201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打破了所有以往记录,其幅度之大尤为惊人,高于1961—1990年平均值0.76℃(误差为上下0.1℃),从而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年份。

在有气象记录以来最热的16个年份中,15个都出现在21世纪,2011—2015年是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五年期。在此基础上,城市里再叠加上热岛效应,所以极端高温天气也是频频出现。

高温防御提示:

1.发生高温时,最好选择易吸汗、宽松、透气的衣服,要注意勤洗勤换。

2.适量饮淡盐开水、凉茶、绿豆汤等,不可过度吃冷饮;宜吃清淡食物,不宜吃剩菜剩饭。

3.适当增加午休,保证睡眠时间;电扇不要直接对着身体长时间吹,进出空调房间注意适应室内外温差;不宜在阳台、树下或露天睡觉。

4.尽量避免或减少户外活动,尤其是10~16时不要在烈日下外出运动。暂停户外活动或室内大型集会。若外出,应采取必要防护措施,如打遮阳伞、穿浅色衣,并带上充足的水和防暑药品。不要长时间在太阳下曝晒,注意到阴凉处休息。浑身大汗时,不宜立即用冷水洗澡。若有人中暑,要迅速抬至阴凉通风处,马上拨打“120”求救。

 

城市成“近视”——

雾霾在近几年里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霾’头苦干”“自强不吸”等网络段子更是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城市由于工业排放废气、汽车尾气明显比乡村多,所以往往是雾霾的重灾区。

雾霾 科技世界网早在2013年就有研究人员对北京的雾霾“贡献源”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北京PM2.5有6个重要来源,分别是二次无机气溶胶(指在大气中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可造成大气污染的硫化物和氮化物)、工业污染、燃煤、土壤尘、生物质燃烧、汽车尾气与垃圾焚烧,依次占比为26%、25%、18%、15%、12%、4%。如果将二次无机气溶胶、工业污染和燃煤合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就成为北京PM2.5污染的主要来源。

城市发生雾霾时,大气能见度大大降低,容易造成航班延误甚至取消,高速公路关闭,引发海陆空交通受阻和事故多发等一系列问题。另外,雾霾中的有害物质可以引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炎、哮喘等多种疾病,降低人体免疫功能,并导致死亡率上升。

雾霾防御提示:

1.减少外出,在家可使用空气净化器。

2.必须外出时,请佩戴口罩,N95、KN90等型号的专业防护口罩密封性强、孔径非常小,对PM2.5有很好的防护作用;回家后及时洗手、洗脸、洗鼻腔。

3.多吃水果多喝水,饮食宜清淡;对于抵抗力弱的老人和儿童,还要保持规律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有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应规律服药。

4.心情容易受灰暗天气影响的同学,可以多听听音乐、看看喜剧,把不想做的事情放脑后,想做的事情放眼前。

 

城市之中有“峡谷”——风灾

影响城市的大风类型主要有台风、雷雨大风、冷锋大风、龙卷风等,以台风的危害最为严重。台风是发生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的一种强烈发展和移动的低压涡旋,常带来狂风、暴雨和风暴潮,给中国沿海城市造成严重灾害。中国平均每年登陆的台风有7个,最多年有12个,最少3个。其次是冷锋大风和雷雨大风,风速远比台风小,主要是造成局部破坏。中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龙卷风的踪迹,平均每年不足100个,多集中在东部地区。

在高楼大厦林立的城市,间距较小或位于街道两旁的高层建筑物之间,犹如两座高山间的峡谷一样。当气流由开阔地带流入高楼构成的“峡谷”时,由于空气质量不能大量堆积,于是加速流过,风速增大。当流出“峡谷”时,空气流速又会减缓。这就是传说中的“狭管效应”。由狭管效应而增大的风,称为峡谷风或穿堂风。

据有关气象部门测试显示,在城市刮起六七级大风时,狭管效应能使通过高楼之间的瞬间风力达到12级,广告牌和一些院墙很难抵御。“狭管效应”的威力大小,与一个城市高层建筑的数量、间距、建筑物的位置有着密切关联。高层建筑物越多、体积越大、间距越近,出现“狭管效应”的机会越大,反之则越小。当刮起强风时,城市中的危旧房、工棚、广告牌、幕墙、脚手架等容易被刮倒或折断,造成生命和财产损失。

城市风灾防御提示:

1.尽量减少外出,必须外出时少骑自行车,不要在广告牌、临时搭建物下面逗留、避风。

2.如果正在开车,应将车驶入地下停车场或隐蔽处。

3.如果住在帐篷里,应立刻收起帐篷到坚固结实的房屋中避风。

4.如果在水面作业或游泳,应立刻上岸避风;船舶要听从指挥,回港避风,帆船应尽早放下船帆。

5.在房间里要关好窗户,在窗户玻璃上贴上“米”字形胶布,防止玻璃破碎;远离窗口,避免强风席卷沙石击破玻璃伤人。

6.在公共场所,应向指定地点疏散。(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科技世界网

 

相关新闻:

厄尔尼诺仍在发酵 防汛抗旱要严阵以待

PM2.5颗粒频频爆表 直面雾霾之下的“肺腑之忧”

人工消台风?脑洞大开!未来我们能对台风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