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与高科技结合 英国汽车生产量提高
2017-01-05 08:33:19   来源:中国经济网
内容摘要
汽车产量增加,体现出英国制造业在经过寒流之后开始回暖。然而,如果脱欧谈判结果不利,零部件每次跨越英吉利海峡也要征收高额关税,那将给英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造成沉重打击。面向未来的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汽车技术将向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升级,并孕育出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以及产业生态。

汽车产业与高科技结合 英国汽车生产量提高 科技世界网


从2008年至今,英国政府已出台多个重振制造业战略,不断推出新的倾向性政策,并宣布成立战略投资基金,以实际行动扶植和资助制造业。

英国汽车制造业和商业协会不久前公布的统计数据称,2016年11月份,英国汽车生产量提高了12.8%,而在2016年头11个月内,英国共计生产了160万辆汽车,多于2015年全年的产量,比2015年同期150万的产量高9.6%。有分析认为,英国汽车产量走高,既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眼下脱欧负面影响尚未显现情形下,英国经济形势向好的客观现实,同时,也折射出英国在政府重视下制造业逐步回归的大趋势。

数据还显示,2016年1月至11月间,英国生产的汽车中有78%用于出口,稍高于前年同期的76.9%。英国汽车产量攀升、出口上扬,首先是因为“英国制造”是世界汽车买家共同认可的一个标志。无论是捷豹、路虎,还是宾利,抑或劳斯莱斯等,都堪称响当当的品牌。虽然英国已将其出售,但这些著名品牌汽车的核心部件和重要设计等,仍由英国人掌控,英国依然保留着庞大的汽车产业链,人们也习惯上仍将这些牌子汽车与英国相提并论。其二,英镑不断贬值,使英国的汽车出口拥有价格优势,提升了海外市场对英国汽车的需求,尤其是英国汽车对欧洲市场的销量大增。

汽车产量增加,体现出英国制造业在经过寒流之后开始回暖。英国经济发达,不过,长期以来经济结构严重失衡,包括金融业在内的服务业从业人员一度高达75%,服务业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3/4,而制造业只占1/10左右,这就造成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虚拟经济。在国际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的冲击下,英国金融业如遭霜打,一度使英国经济收缩逾7%。在惨痛教训下,英国开始走出GDP过度倚重金融业的误区,并逐步大力发展制造业。

英国汽车产业也面临着挑战甚至不确定性。传统上,英国许多汽车企业从欧盟等地输入零部件,这些零部件通常在欧盟与英国之间来回多次加工,最后才在英国完成组装。英国媒体指出,如果脱欧谈判结果不利,零部件每次跨越英吉利海峡也要征收高额关税,那将给英国汽车产业的发展造成沉重打击。

英国每年有价值40亿英镑的汽车零部件出口,其中2/3输往欧盟,大多数英国的汽车材料都是进口的。换言之,英国汽车的“外向度”很高,在脱欧的背景下,未来英国与包括欧盟在内的世界各国贸易关系的最终定位,将直接影响其汽车业的前景。

为此,不少汽车制造厂商认为,英国必须维持零关税并确保脱欧后相关法规的衔接协调和连贯性。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零部件和整车在欧洲市场的流通,继续保证英国汽车制造业的顺利发展。


沃尔沃汽车54年来首次在瑞典本土惨败

法媒称,2016年,瑞士最畅销的轿车车型是一款大众汽车而不是沃尔沃。这是1962年以来的第一次。然而,沃尔沃仍以21.5%的市场份额占据瑞典轿车销量第一位。

据法媒2017年1月2日报道,时间越长,打击越重,沃尔沃证明了这一点。瑞典汽车行业组织2日宣布,2016年瑞典年度最畅销车型不是沃尔沃车型,而是德国大众的高尔夫。大众瑞典分公司则在一份公告中庆祝说:“沃尔沃以外的车型排名榜首,这花了54年时间。上次有这种情况还是1962年,当时也是一款大众车型领衔沃尔沃,是甲壳虫Coccinelle。”

德国的这款知名紧凑车型(高尔夫),2016年在瑞典新车销售市场占了5.9%的份额,领先于沃尔沃V70、S90和V90(三款车算一个级别,总销量占市场份额5.7%)。

沃尔沃轿车公司则强调,沃尔沃仍以21.5%的市场份额保持第一品牌的地位,领先于大众(15.7%)和奥迪(7.3%)。

报道称,2016年瑞典新车销量创下新高,同比增长8%达到了37.23万辆,打破了1988年至今一直保持的历史纪录。


汽车产业变革的特征与未来战略机遇

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动下,人类社会呈现出共享、服务和智能的鲜明特征和全新生态。受此影响,汽车产业也进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期,集中体现在三大方面:一是万物互联将使汽车由分离的信息“孤岛”汇聚成联通的信息“海洋”;二是自动驾驶将使汽车在无人干预状态下的自由移动成为可能,从而彻底改变汽车的使用模式,特别是汽车共享将大行其道;三是交通成为服务将使汽车提供很多超越移动本身的内容,而不再只是代步工具。


跨界正成为常态融合将成为必然

新变局使汽车产业、产品和技术的内涵与外延都发生改变,涉及到汽车产业的各个环节,并将与未来的能源、交通、环境、科技、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变化紧密联系、彼此影响。由此,垂直线形的汽车产业链将向交叉网状的出行生态圈转变,大量“业外”力量尤其是信息网联的资源正在涌入其中,汽车产业的空间在不断扩大,甚至向无边际的方向演进。在汽车产业的重塑进程中,跨界正成为常态,融合将成为必然。

新旧力量的竞争格局与合作前景,取决于汽车品牌和产品的重新定义。“软件”成分将在汽车上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并逐渐变得和“硬件”同等重要。当然,要打造安全、可靠的优秀汽车,机械本身仍是至关重要的基础条件,在此之上让汽车变得更聪明、进而成为人类的伙伴才有意义。因此,传统车企和新兴力量各有优势,唯有相互紧密合作,实现“软硬”结合,才是赢得竞争的关键。最终,汽车将以崭新的形态和功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更广泛的需求。

作为智能交通的主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的基本移动工具以及物联网的典型连接节点,汽车在未来出行大格局中不可或缺,并将与大交通体系有效组合,不断提升人类的出行效率和体验。


动力革命与智能互联共同支撑全新汽车文明

面向未来的转型升级和产业融合,汽车技术将向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升级,并孕育出完全不同的商业模式、应用场景以及产业生态。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动力革命与智能互联,两者将共同支撑起新的汽车文明,并为汽车产业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近年来动力电池技术取得显著进步,为电动车的加速推广、降低成本和优化性能创造了条件,也使汽车产业未来大规模电气化的前景渐趋明朗。未来5~10年,电池的比能量和成本等核心指标有望进一步改善,并将由此引发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当然,技术挑战和不确定性依旧存在。为此,必须在电池新材料、新工艺等领域持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同时,整车及电池动力系统的电子控制技术、安全保障技术与回收再利用技术也至关重要,必须加紧推进,以赢得消费者的更多认可,真正在全生命周期内实现新能源汽车的节能环保,确保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智能汽车代表着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这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涉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更是整个产业生态的协同演进。从技术维度看,整车平台、数据管理、信息网联、环境感知、执行系统与控制决策等各方面的关键技术缺一不可,诸如隐私保护、高精度地图、传感器以及控制算法等都将直接影响智能汽车的发展;从产业维度看,需要传统汽车产业与信息通讯产业高度融合,并与国家通讯网络、信息安全、大数据平台以及交通体系等重要领域协同发展,国家必须做好顶层设计,有效凝聚合力。在国家指引和支持下,智能汽车应与5G技术的升级、北斗导航的普及、高精地图的应用相互结合,彼此促进,共同助力本土企业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功能是智能汽车的终极目标,目前技术研发在不断提速。但应注意,一方面,外部条件必须与技术进步有效匹配,如相关标准的加快出台、事故责任的立法明确,以及应用测试与示范环境的有效保证;另一方面,必须充分意识到技术进步的渐进性,完全自动驾驶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部分自动驾驶目前就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实际上,部分自动驾驶足以保障“上车人驾驶、下车车驾驶”的汽车智能化创新应用,如智能停车场、初级汽车共享等。国家和企业对此必须高度重视。


六个并重指引汽车强国征途

与此同时,共性传统汽车技术依然不容忽视,这是新能源汽车以及智能汽车的共同基础,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亟需弥补的硬性短板。为此,必须持续加大基础研发投入,不断提升汽车底盘技术、电子电控技术、材料技术、工艺技术以及自主研发的基础能力。

对于国家而言,必须努力实现汽车产品全生命周期内的能耗与排放控制,以支撑汽车强国乃至整个制造强国的建设。为此,应坚持汽车动力源转换与能源清洁化进程并重,新能源技术与节能技术并重,传统技术与智能网联技术并重,核心技术突破与商业模式创新并重,降能耗、减排放的技术进步与小型化、轻量化的产品结构调整并重,整车与零部件产业协调发展并重。

汽车产业已经进入特殊的发展时期,“方向明确、路径未知”对后发赶超者更为有利。跨界融合与协同发展使汽车产业可以借助国家体制优势和信息产业力量,抓住中国汽车产业千载难逢的历史发展机遇,打造更低能耗、更少排放、更高效率的优质产品,不断提升汽车的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并以共享等创新商业模式,大幅提高车辆利用效率,确保汽车产业与汽车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


欧盟提议使用生物燃料以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2016年11月30日,欧洲委员会起草了一份新的法律和法规计划草案(Clean Energy for All Europeans),旨在全欧盟28成员国内通过促进生物燃料使用而减少化石燃料利用。该计划的目标是减少交通运输部门和能源部门的排放,主要手段包括通过提高能效、增加电力部门对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增加交通运输部门对生物燃料的利用。

该计划草案中指出,当前欧洲交通运输部门所需能源有94%来自石油,该计划则呼吁欧盟成员国将可再生电力的比例提升至27%,交通运输燃料温室气体排放比化石燃料降低70%。

该计划强调发展的生物燃料是来自非粮作物的高级生物燃料,并计划将以粮食为原料生产的生物燃料占全部能源比例在2021年降低到7%,2030年降低到3.8%。同时将高级生物燃料和可再生交通运输燃料占全部能源的比例从2021年的1.5%提升到2030年的6.8%。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 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