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如何保障丰产更丰收?
2017-01-06 16:07:06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内容摘要
增产不增收恐怕是农民们最大的无奈。2017年各地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向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中国农业正处于向现代农业加快转型发展的关键阶段,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既是中国整个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

新年来临,鲁西平原绿油油的麦苗连畴接陇,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冬季农闲,聊城市阳谷县高庙王镇孔寨村种粮大户李成安终于得了几天空暇时光。“现在没啥忙的了,总结总结,就该准备过年了。”

李成安说的“总结总结”,就是算算2016年的收成账。丰产不丰收种粮大户很“上火”,2016年年底,看着最后的一批玉米装上货车,李成安深深地舒了口气。

2012年,李成安以每亩600元至1000元不等的价格承包了480多亩土地,“第一年种地,自由没了;第二年种地,脾气没了;第三年种地,钱没了……”李成安说着最近在种粮大户之间流传的顺口溜,苦笑中尽显无奈,全然没了当年刚刚租种到土地时的喜悦和憧憬。

近两年,玉米价格持续走跌,丰产不丰收的状况令种植户直呼“上火”。“地种得多了,你必须要学会精打细算。”搓了搓满是老茧的双手,李成安算起了2016年的收益账,“小麦一季还好,一亩地平均1000斤多点,每斤一块多钱。但遇到玉米价格新低,每斤还不到8毛,加上租金、农资、人工等各类投入,整体看也就收支平衡吧。”让李成安颇感欣慰的是,惠农政策为他补了不小的亏空:“现在国家对农民不但有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还有国家保护性收购价,让种粮的成本降了不少。”


抓特色种植 调整结构“钱景”广

面对长期有效的土地流转合同、接二连三的投入成本,李成安想到了调整种植结构。“我们包地的目的就是挣钱,什么挣钱我们就种什么。”

在黄土地里摸爬滚打,李成安逐渐勾勒出自己的“农业蓝图”: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的同时,积极探索谷子、大蒜、芝麻等农作物的市场规律,择机扩大它们的种植面积。

近两年,李成安开始各种尝试:种植70多亩的有机谷子,实施绿色无公害化种植模式,一年下来,谷子的收成比玉米高两倍。把目光投向特色种植,选用排灌方便、肥力充足的地块种植芝麻、大蒜等。与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搞起了红杆高粱栽培技术试验……除了当“地主”,李成安的另一个主产业是养猪场。他将动物粪便和秸秆进行沼气发酵,沼液和沼渣作为肥料还田,这个循环链条不仅节约了成本,还保护了环境。


种下新希望 期盼更多扶持政策

土地流转是大势所趋。说起规模经营的好处,李成安娓娓道来:“首先农资、机械、病害防治等成本费用较一般农户低,拿玉米收割来说,个体农户要100元一亩,而我们只需50元。其次是粮食产量高品质稳,2017年的400亩小麦都是优质品种,而且成方连片种植,保证了授粉的纯净。”

新年种下新希望。对种粮大户来说,如何保障丰产更丰收?李成安说出了自己的两个期盼。一盼加大科技扶持力度。俗话说,“科学种田,越种越甜”。希望上级能加大科技扶持力度,自己就能在繁育小麦良种上“撸起袖子加油干”。二盼惠农政策多向种粮大户倾斜。李成安坦言,国家的惠农政策越来越多,但由于是“低保障,广覆盖”,对像他这样的种粮大户支持力度能再加大点就更好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480亩土地西南角临时搭建的白色板房里,李成安谋划着新年的打算。他亲历着粮价下跌的现实和阵痛,也怀抱着勤劳致富的乐观和希望。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 科技世界网
关键字相关信息:
种粮大户 种植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