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的进步,生物特征逐渐被应用到各个领域,比如指纹解锁在家居住宅上的应用。近日,北京市第十四中学高二学生单伯瑄,凭借“基于指纹识别和触摸传感的新型车门锁”申请到了国家专利局的实用新型专利。在单伯瑄看来,所有的发明设计都是为让生活更加便捷来服务的。
想好的创意被抢注
要说起单伯瑄指纹车锁创意的来源,其实拐了好几道弯。上初二时,家里买了新房,一直对家庭智能控制系统心心念念的单伯瑄想借着装修的机会,把新家打造成一个“智能王国”。门是家庭第一道防护。单伯瑄发现,指纹解锁虽然在开锁方式上有了跃进,但是在细节处理上并不“亲民”,“解锁的位置不够直接,一般的智能门锁在解锁后还要再重复一个开门的动作,那么,为什么不能将这两个动作合二为一呢?”发现改进空间后,单伯瑄尝试将指纹解锁的部分置于门柄处。这样一来,开门时,单手握住门柄,大拇指的位置可以自然接触到解锁处,解锁、开门便能一步到位。
之后,紧张的学习、考试接踵而至,单伯瑄便把这点子放在了一边。等到中考结束,单伯瑄想把自己的点子申请专利时,他发现,创意已经被“所见略同”的“英雄”抢注了,“自己做的时候进行查新,还没有人做;晚了一年,产品都上市了。”想出来的创意没能成为“原创”,单伯瑄觉得有点儿可惜,可自己之前查的那么多资料又不想浪费,“后来,我想了想,有锁的东西都比较贵重,除了房,就是车了。”单伯瑄决定转移注意力,在车锁上动点儿脑筋。
双重识别为安全护航
单手握住把手,食指弯曲与把手内侧接触部位处添加指纹识别——指纹识别置于把手内侧,可以最大限度减少与外部接触,降低来自外界的不必要的损害;把手与手掌表面接触部分添加触摸传感器,可对用户的行为进行附加识别,如果在3秒以上的时间里触摸传感与指纹识别发生冲突,汽车报警系统自动启动——双重识别的设计,一方面提高了门锁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另一方面又不影响操作的简便性,用户在开启门锁的时候,指纹识别与触摸传感同时发生,不再需要额外的动作。
单伯瑄介绍,触摸传感的创意其实是采用了“逆向思维”的方式:指纹传感器是精密度较高的识别系统,既然有精密度高的仪器,那一定会有精密度低一些的仪器来满足他设计的辅助识别的功能。上网一搜,触摸传感器便进入了他的选择视野。基本的结构设计完成后,单伯瑄进行了多次的情景模拟,又对设计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比如,考虑到可能手上有油等污渍无法一次完成识别,单伯瑄在指纹传感器上添加了容错机制,只有在三次识别均未成功时,汽车才会发出警报。此外,作为状态回报,他在车把手上添加了指示装置,通过指示灯的亮起以告知用户是否解锁成功:绿灯亮起,解锁状态;红灯亮起,警报状态;灯灭,上锁状态。
如果指纹解锁出现故障、突然失效怎么办?这一点,单伯瑄也想到了,为了解决这一可能出现的问题,他又在把手上添加了“应急锁孔”。小小的应急锁孔身兼两职:既能应急解锁,同时也是指纹录入装置,钥匙在锁孔内转到底等待5秒后便可进行指纹的录入。设计完善补充后,单伯瑄向国家专利局递交了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并于2016年6月获得了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