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炳:让电池再轻点,再持久点
2017-05-15 13:35:20   来源:中国科技网
内容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高性能、低成本的钾型双离子电池技术,该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材料著名期刊《先进材料》上。

    1.jpg

唐永炳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分析团队的实验数据。


    “电量低于80%不敢出门。”随着大屏智能手机普及,许多人患上了这种“电池焦虑症”。于是,近年来,充电宝日渐成为手机的最佳拍档。然而,有人却力图改变智能手机依赖充电宝的局面。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集成所功能薄膜材料研究中心唐永炳研究员及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高性能、低成本的钾型双离子电池技术,该成果日前在线发表于国际材料著名期刊《先进材料》上。

    一年时间发表多项突破性研究成果

这些硕果的背后,是唐永炳和团队成员一天工作14个小时,把一年的时间当作两年来用才有的突破……

    “这一次我们发现钾离子电池技术,是2016年3月团队首次发现双离子电池技术后,围绕该技术各项性能做出优化和继续前瞻布局的结果。”外表干练的唐永炳向科技日报记者娓娓道来。

    就在一年前,团队发现的重要科研成果“一种新型高能量密度铝—石墨双离子电池”。该成果成为能源材料领域著名期刊《先进能源材料》2016年度浏览量最多论文,并被新材料领域的专业媒体评选为“2016年电池领域的十大黑科技”之一。

    这一年来,团队成果又有什么新突破?为什么引来如此多的关注?自从发现了新型铝—石墨双离子电池技术后,唐永炳指导团队兵分三路与时间和自己赛跑。在新的双离子电池技术方面,他们攻坚克难改善铝箔负极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的问题。近一年的时间,研发出“碳包覆多孔铝箔负极材料”和“高性能中空界面微结构新型铝负极材料”。通过对铝箔负极进行结构设计和界面调控,有效解决了廉价金属负极材料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膨胀、循环性能差的问题,为产业化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团队还从产业化应用的角度出发,在不改变现有锂电池正极材料的情况下,研发出“具有普适性的铝箔负极/集流体一体化设计的新型高效低成本锂电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电池自重和体积,显著提高质量和体积能量密度,而且大大降低了生产制造成本,同时具有广泛的普适性。

    另一条路,则是继续在可应用的基础研究领域进行前瞻布局,他们将活性材料/集流体一体化设计的思路与双离子电池的优点相结合,并将该设计思路引入其他碱金属离子体系,分别研发出“基于廉价钠离子电解液的新型高效双离子电池技术”和“新型高效低成本钾离子电池技术”使得基于低成本碱金属离子的二次电池体系受到广泛关注。这些研究成果已收录在国际材料著名期刊《先进材料》和《先进能源材料》上。而这些硕果的背后,则是唐永炳和团队成员一天工作14个小时,把一年的时间当作两年来用才有的突破。

    “科学研究永无止境,不进则退。我们有了前期基础,如果不着眼未来,加快布局,机会可能会转瞬即逝。”唐永炳这样告诉记者。他们已将多项技术申请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以备产业化布局。

    这一系列的新技术是怎样破土而出?是否有产业化应用前景呢?

    新技术让人着迷,但也要两条腿走路

    当确认结果的重复性后,他马上召集团队,一边在基础研究做技术突破,一边着手产业化工作……

    在发现电池新技术之前,今年36岁的唐永炳已在这个领域积累了近十年。

    2007年,他在中科院沈阳金属所获得博士学位,凭借优异的学术成绩被导师成会明院士推荐进入香港城市大学李述汤院士的实验室,这一干就是六年。

    2013年8月,在听闻与香港一江之隔的深圳成立了一个国家级的科研机构,在这里既可以从事科研,又极力推崇产业化应用,还可以指导研究生。他决定离开香港,来到基础和产业化环境更好的中科院深圳先进院。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 科技世界网
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