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博会观察丨“洞庭虫草”破茧背后,来自省农科院的“风”和“力”
2020-11-03 14:52:30   来源:红网
内容摘要
10月31日,第二十二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期间举行了“沅江芦笋、沅江芦菇”公用品牌专场推介会。红网时刻记者 王义正 长沙、沅江报道“这个真好吃,以前怎么没发现?”10月30日,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湖南美食馆中,沅江芦笋(芦苇笋)吸引了大批观展人员驻足。在本届农博会上,沅江芦笋成为湖南优…

IMG_256

10月31日,第二十二届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期间举行了“沅江芦笋、沅江芦菇”公用品牌专场推介会。

红网时刻记者 王义正 长沙、沅江报道

“这个真好吃,以前怎么没发现?”10月30日,中国中部(湖南)农业博览会湖南美食馆中,沅江芦笋(芦苇笋)吸引了大批观展人员驻足。

在本届农博会上,沅江芦笋成为湖南优质农产品的重要牌面之一。期间还举行了“沅江芦笋、沅江芦菇”公用品牌专场推介会。

然而,芦苇笋自古就有“洞庭虫草”的美誉,是湖区的传统美食,为何近年来愈发引人关注,甚至某种程度上成为了沅江的一张靓丽名片。

沅江退进之间的“洞庭虫草”

沅江市地处南洞庭湖腹地,全市总面积2177平方公里,其中湖州水面154.05万亩,占沅江市总面积的50.84%。

上世纪70年代以来,芦苇造纸产业一直是沅江市拳头产业之一,曾为沅江在上世纪90年代跻身湖南省经济十强县做出了重要贡献。

近年来,为了“守护好一江碧水”,落实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洞庭湖治理的整体部署,2018年12月沅江市造纸企业全面退出造纸产能。

旧的产能退出了,但沅江仍要发展,必须培育新的产能。

“沅江是在一退一进之间谋发展。”今年省两会期间,沅江市市长杨智勇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退,不必多言。进,指的正是芦笋、芦菇产业。

“目前,沅江芦笋、沅江芦菇食品年产3.5万吨,综合产值35亿元,其产品远销30多个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青睐,市场反响好,客商回头率高。”10月31日,在农博会期间的“沅江芦笋、沅江芦菇”推介会上杨智勇说。

沅江境内的湖州中,芦苇面积约45万亩,年产芦苇37万吨左右,约占湖南省芦苇总产量的50%。

在过去,这是造纸业上好的原料。但随着造纸业的全面退出,不但留下了巨大的产业真空,同时也让大自然赐予沅江人的“礼物”再难造福沅江。

其实,沅江市委市政府并非没有远虑,这几年已注重多元化利用洞庭芦苇,培育绿色环保的芦苇笋产业。然而,受技术条件和产业基础的限制,发展规模不尽如人意。

IMG_257

“沅江芦菇,洞庭湖鲜”,在沅江市域内,采用芦苇作为基质培育的食用菌统称为沅江芦菇。

农科团队带来发展“转机”

转机出现在2015年。

“2015年,我们成立了聚焦聚力沅江芦笋的科学研究和产业化开发的科研项目组,项目组叫湖南省农科院芦苇食品创新团队。”团队负责人、湖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副研究员吕慧英博士介绍,团队系统开展了芦苇笋采收与运输、原材料贮藏保鲜、产品研创三大板块关键技术集成与装备集成推广。

虽然有了湖南农业领域的顶级科研机构支持,但芦苇笋产业化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

“芦苇笋是沅江湖区的传统美食,但每家的做法都不一样,口味差异巨大,而彼时所谓的‘产业’更多是小作坊。”湖南省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党委书记方志辉研究员如是评价。他是沅江籍,培育芦苇笋产业造福家乡人民,于他而言既是工作也是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从2015年开始,湖南省农科院芦苇食品创新团队做了大量的基础研究和实地调研,分析和研究沅江芦笋在生长、贮藏、加工等各环节的数据,并对其营养成分和食用口感进行深入研究。

针对沅江芦笋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实际需求,省农科院团队先后与益阳市南洞庭湖自然保护区沅江市保护局、沅江市两芦办、沅江市农业农村局、沅江市科工局等政企合作开发沅江芦笋食品产业,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芦苇造纸业向芦苇笋食品产业转型,培育市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通过对沅江芦笋原料贮藏保鲜、装备集成、技术集成等科研攻关,通过培育龙头企业,破解了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瓶颈。

“作研究其实还好,最难的是要让这些科研成果落地,真正转化成产业发展的动能。”吕慧英说。

IMG_258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沅江一家芦笋、芦菇加工企业的标语。

产研融合推动产业“重生”

“彼时,沅江芦笋产业最大的难点是产品标准不明,产业基础不强,产业魅力不足。”沅江市两芦办办公室主任熊立波说。

“产业规模不大,还是各家各户生产,我们依靠掌握的研究数据为大家定标准,同时重点联系了几家有潜力的企业,开展产研合作。”方志辉告诉记者,一个产业的培育远比想象中困难,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强,凝聚了无数人的努力。

芦苇笋产业于沅江未来的重要意义,作为分管两芦办的沅江市政协主席肖正军时刻记在心上。

“有什么事首先想到找分管领导,我们工作中的一些困难都是他协调解决的。”方志辉说。

五年多的时间里,湖南省农科院芦苇食品创新团队,一方面加紧科研步伐;另一方面还要推动芦苇笋科研成果的落地,促进芦苇笋产业的培育壮大。

“我们在提升散户标准化生产意识和生产热情的同时,加大了与芦苇笋企业的产研合作。”吕慧英说,近年来,她所在的团队先后制订了《沅江芦笋》产品团体标准,推广了《沅江鲜芦苇笋采收与运输技术规范》和《沅江芦苇笋罐头加工技术规范》。

IMG_259

10月23日,湖南省农科院专家组在沅江考察。

为了保证“标准”和“规范”的顺利实施,农科院团队先后开展了61次技术培训,累计培训3150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5337份。

当然,沅江芦笋要实现规模化、产业化,最需要是靠规模企业的带动。

湖南湘龙绿色食品有限公司是农科院团队选择的重点培育对象。在省农科院团队的帮助下,近年来发展迅速,现已形成了拥有标准化厂房3000平方米,仓储基地5000平方米,芦苇笋基地11000亩,蔬菜种植基地500多亩,冷库1500平方米,固定员工120人,年临时用工2000人的现代化企业。

而湖南博大天能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通过与湖南省农科院、中山大学等科研单位及高校创新团队合作,不断将芦苇笋产业做深、做长,在芦苇笋、芦菇的精深加工和产品多样性开发方面,取得了非常亮眼的成绩。

10月23日,湖南省农科院科技服务处组织科学技术处、计划财务处、监察审计室及农科院相关专家赴沅江市,对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实施的“沅江芦笋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加工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项目科技兴农样板基地进行了现场考察。

专家组对项目团队开展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一致认为,该项目紧贴沅江芦笋产业迫切需求,技术集成创新与转化能力很强,技术影响全市普及率很高,社会和环保效益明显。

“有力地促进了沅江芦笋产业可持续发展,对辐射带动、示范助推沅江市乃至洞庭湖区芦苇产业转型、促进洞庭湖湿地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考察结束时,专家组组长、省农科院科技处处长彭选明研究员说。

“好风凭借力,发展正当时。”在10月31日的推介会上,杨智勇向社会各界发出邀约,共同助力沅江发展。

而在“沅江芦笋、沅江芦菇”产业的发展中,湖南省农科院的研究人员们,早已躬身入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