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实际项目育人
2016-05-25 14:57:00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
内容摘要
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通过校企合作,学校不做企业的“合同工”,而做企业的“合伙人”,让学生在真实项目中学习和研究,用创新引领创业,避免应用型建设偏离到高职化、中职化的道路上去。

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服务工程学院创建于2008年,是全国首家基于IT的国际服务工程本科学院。因为有地方政府每年1000万元的资金扶持,数十家国际级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服务外包人才,学院一时间红火起来。

但到了2013年,地方政府不再提供资金,企业相继退出了与学院的合作。“盈利是企业的根本目标,花钱请企业培训的培养模式被证明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变企业的盈利方式,寻求校企的利益共生点才是校企合作的长久之计。学校作为智库可以增强企业的创新能力,校企合作用真实的项目来培养学生,既可以培养出企业需要的人才、又可以为企业开发项目降低企业的用工成本,这就是校企的利益共生点。”院长谢琪说。

学院计算机系有位教师叫胡保坤,他创立的图酷科技有限公司在学生中选拔人才,用真实的项目训练学生、和学生共同创业。学院还免费提供300多平米的“创业空间”给胡保坤,实际上就是把公司办到了学院里。

很快,有40多名学生“入职”,他们用各自的专长在公司里拼得一席之地。“外面的很多企业是不太放心把重要项目交给我们这些‘新手’的,而在这里,项目会被细化成我们可以承受的难度,在学长或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完成。”大四学生胡富国说。

公司越来越红火,胡保坤根据每个人的业绩表现,给学生开出了6000—15000元的月薪。学生得到了很多实训的岗位。胡保坤说,他最大的收获是发现了学生的互联网“特质”。因为学生对互联网市场需求特别敏感,所以在项目推动过程中,能很好地修正公司对用户体验的思考,从而优化APP的界面和项目设置。正是在学生的启发下,公司开发出了“小巴学车”APP,并更名为小巴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千万级的天使投资,该项目也夺得了中国服务外包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

这一成功案例,也验证了学院提出的“以真实的项目驱动、创新引领、企业孵化、校企产学联动”的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的新模式的可行性。这个模式也引起了一些企业的关注,学院先后与上海智翔信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杭州数梦工场科技有限公司、杭州启冠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等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由企业出资共建移动互联网产学基地、云计算工程中心、大数据处理中心等。这一回企业不再要钱,反而是愿意出资,提供真实的项目和岗位给学生,同时企业愿意派工程师来指导学生。

在与学院的合作中,企业定期派工程师给学生进行各类理论讲解和实践指导,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企业老师所讲的都是比较前沿的知识,如大数据、数据挖掘、云计算技术等最新的知识,相较课程知识而言,同学们的视野得到了开拓。另外,学校的教师团队也会跟进课程进度,会及时地针对校外老师讲课的内容进行梳理,使同学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据了解,为了鼓励创业,学院还专门出台了激励政策。在国家级、省级创业大赛中获奖的,学生当学期每门课程可获得加分,最高为10分。同时,对教师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也给予了特别的支持,除了工作量补贴以外,如果带领学生获得国家级创新创业的奖项,对教师的奖励力度超过了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在核心期刊上发表顶级论文的奖励力度,进一步激发了教师们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热情。(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