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关村“快公司”与“慢公司”生存之道
2016-06-24 11:07:10   来源:中国科技园网
内容摘要
中关村里“快公司”的成功案例很多,小米、滴滴等是其中优秀的代表。而“慢公司”在自己所属的特定领域精耕细作、厚积薄发,“慢工”出“细活”,保持业绩持续稳健增长。京东方、地平线、科兴生物等公司是他们的代表。

在中关村存在着“快公司”与“慢公司”。快公司也好,慢公司也罢,“快”与“慢”仅仅是这些成功企业的显性基因。剖析上述企业的成功密码,我们会发现,“快公司”里隐藏着“慢公司”的特质,“慢公司”里也暗含着“快公司”的元素。企业的发展速度无关乎“快”和“慢”,关键是要把握企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现在没有利润不要紧,只要未来有赢利能力,或现在还没有形成核心能力,却有很强的成长性,那它就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快”与“慢”,他们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诠释着中关村企业的成功之道。

“快公司”的成功案例很多,小米、滴滴等是其中优秀的代表。这些企业将商业模式创新、技术创新有机结合,并依靠资本的驱动和良好的市场运营,迅速占领市场、发展壮大。

而“慢公司”在自己所属的特定领域精耕细作、厚积薄发,“慢工”出“细活”,保持业绩持续稳健增长。京东方、地平线、科兴生物等公司是他们的代表。

虽然现在有关快公司的文章比较多,但对于何谓“快公司”,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综合美国Fast Company(《快公司》)杂志和德勤有关榜单的评选,快公司是指在收入、市场占有率和估值方面快速提升、远超一般水平的公司。

成立仅6年,已拥有近2亿用户、年收入向1000亿迈进的小米公司无疑是“快公司”中的翘楚。2010年4月,预感到智能手机的潮流即将到来的雷军,创办了小米公司,立志于为发烧友做一款软硬件一体化的手机。2011年9月5日,成立仅1年多的小米首次对外预售手机,34小时卖出30万台,是原计划两个多月的供货量。要知道,一个国际手机巨头,一款手机一个月能卖出10万台,就要开香槟庆祝了。而对于小米来说,这仅仅是开始。仅过了4年,小米在2014年全年售出6100万部手机,一举取代苹果、三星,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制造商。成立不到3年,小米的年收入就突破了100亿元。放眼全球,小米也足以创造历史。

近日刚刚获得苹果10亿美元投资的滴滴出行,是中关村又一个典型“快公司”。2012年,看中了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约车”市场的巨大潜力,程维以80万元起家,在中关村一家仓库里创办了滴滴。到了2015年,滴滴出行全平台订单总量达到14.3亿,相当于每个中国人用滴滴打了一次车。这一数字,也相当于美国2015年所有出租车订单量的近两倍,更是超越了已成立6年的Uber刚刚在2015年圣诞节实现的累计10亿的订单数。4年时间,滴滴已拥有超过2.5亿用户,是全球最大的一站式移动出行平台。

作为中国最具活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在中关村像小米、滴滴这样的快公司并不是个案。日前发布的中关村独角兽企业榜单显示,中关村一共有40余家估值10亿美元以上的独角兽企业,如小米、美团点评、滴滴快的、京东金融、乐视移动、神州专车、凡客、搜狗、爱奇艺等。中关村的独角兽企业数量,占了全国的一半以上。从全球来看,中关村也仅次于美国硅谷,成为全球独角兽企业第二多的区域。

从小米、滴滴们的案例可以看出,“快公司”有一些基本的特征:

第一,“快公司”多诞生在“风口”的领域。小米的快速成长,得益于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滴滴的高歌猛进,有赖于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约车”的巨大市场。过去十几年来,从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从电子商务到网络约车,这些“风口”领域是诞生“快公司”最多的地方。

第二,“快公司”的收入、市场占有率等增长迅速。小米公司成立不到3年,年收入就突破了100亿元,并在2015年成为中国最大的手机制造商。滴滴从零开始,不到4年,就成为全球最大的移动出行平台。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征,这些公司的用户群体得以像滚雪球般扩大。

第三,“快公司”的估值增长迅速。投资机构的投资,看的是成长能力,看的是未来。一个公司的估值,反映了其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的成长能力。小米自成立以来,每次融资都使自己的估值成倍增长,从成立之初的2.5亿美元,飙涨到45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未上市企业。接受苹果的10亿美元投资后,滴滴的估值已经超过200亿美元。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估值,与小米、滴滴们的成长能力密不可分。


慢公司:慢工出细活

与快公司一样,慢公司也缺乏一个明确的定义。通常来说,慢公司是指在一个领域内精耕细作、慢工出细活的公司。

说起中关村的“慢公司”,不得不提1993年成立的京东方。当刚成立的京东方进入液晶显示这个领域时,我国不具备液晶显示屏的生产能力,液晶面板全部依赖进口。韩国、日本等强国几乎垄断了所有核心技术和绝大部分出货量,我国彩电整机产业长期忍受“缺屏之痛”。20多年来,京东方就在这个领域栉风沐雨、砥砺前行,技术一项项地掌握、工艺一道道地提升、能力一步步地提高,方有了现在液晶显示界的“巨人”。2015年,京东方一举实现了全球业内新增专利申请量等多项“世界第一”。京东方还凭借独有的ADSDS超硬屏技术,已成为世界三大显示屏技术标准之一。

2015年6月成立的地平线公司虽然成立时间短,但也是“慢公司”的代表。“打造机器人时代的大脑引擎。”这是创始人兼CEO余凯为地平线公司制定的目标。地平线公司主要研发团队是来自Facebook、西门子、谷歌、百度等公司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天才。他们专注于一件事,就是致力于“define the brain of things”,打造万物智能时代的“AIInside”,给人们日常生活的无数设备和产品装上“大脑”,让家居和汽车变得智能。

像京东方这样在特定领域厚积薄发的公司,在中关村还有很多。吴道洪博士和他创办的神雾集团,20多年来就专注于一件事,研发先进的燃烧技术,让物质燃烧更彻底,一举两得,解决环保与节能的问题。尹卫东和他领导的科兴生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始终聚焦于为人类消除疾病提供疫苗。从人工智能到生物医药,从先进制造到节能环保,“慢公司”的例子在中关村不胜枚举……

分析这些案例,“慢公司”也有一些特征:

第一,“慢公司”所处的领域技术门槛高。无论是液晶显示,还是人工智能,抑或是生物医药,这些都是需要深厚的人才积累和技术积淀。比如在生物医药领域,就有“双十”的说法,即研发一款新药,需要10年时间、10亿美元。在这些领域,盲目的“快”会乱了方寸,往往适得其反。

第二,“慢公司”必须心无旁骛,拒绝诱惑。“慢公司”不是不想追求公司发展的速度,但行业和领域的选择上决定了他们的生长方式:在自己所属的领域精耕细作,化繁为简、逐步蜕变地成长。比如,京东方的研发需要资金,新建改造高等级的液晶面板生产线也需要资金,曾经有一段时间,京东方不断从市场融资,却又不断亏损,有舆论质疑京东方是“烧钱机器”。面对重重困难,还有人劝京东方去做房地产的诱惑,京东方都不为所动。


“快”与“慢”的和谐统一

一物有两面。快公司≠虚胖,快中有慢,快的背后是慢的沉淀。中关村的这些“快公司”们,在追求发展速度的同时,也像“慢公司”一样苦练内功,扎扎实实,蹄疾而步稳。

雷军经常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借此强调“快”的重要性,可雷军总结小米成功的“七字诀”是“专注、极致、口碑、快”。请注意,专注、极致、口碑都列在“快”之前。

雷军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为了研发出一款发烧友的手机,雷军使出了浑身解数:从谷歌、微软、金山和摩托罗拉等公司网罗顶尖人才,小米最初的200位工程师,超过一半以上出自于上述公司;让发烧友参与手机系统MIUI的开发,每周更新一次,一项项符合国人使用习惯的创新在小米手机和MIUI系统上陆续诞生;小米手机在研发中要经过滴水测试、钢球撞击屏幕、高温低温试验,性能要求丝毫不逊国际大牌……

正是这种对产品和服务极致的追求,让集软件、硬件和服务于一身的小米手机甫一上市就一炮而红,迅速“俘获”了一大群“米粉”的芳心,并吸引锤子、华为等步小米后尘,加入到互联网手机的阵营,彻底改写了中国乃至全球手机产业的格局。

再看滴滴出行,在公司业务和订单不断增多的背后,是滴滴在大数据领域的深度挖掘和运用,他们组建了国内顶尖的大数据研究团队,由国际机器学习领域知名学者、浙江大学教授何晓飞领衔。作为滴滴的大脑,他们每天都在思考,不断从亿万数据中挖掘规律,总结算法,为每一位用户优化每次出行方案,让公众出行体验不断提升。

同样,慢公司≠蜗牛,慢中有快,慢的目的是为了更好更快。中关村的“慢公司”们在精耕细作的基础上,依靠深厚的技术积淀厚积薄发,也能像“快公司”一样迅速发展壮大。

在京东方的技术研发中心,每一个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项目组里,都会有一批研发人员主动吃住在公司,为的是加快研发速度,让新技术、新产品早日面市、占领市场。

在公司发展上,京东方一步一个脚印,每一步都足以名垂青史––2005年1月,京东方自主建设的北京5代线投产,结束了我国大陆“无自主液晶屏时代”;2011年6月,中国大陆第一条8.5代线京东方8.5代线投产,至此困扰我国多年的“缺屏之痛”彻底成为历史。从企业效益来看,苦尽甘来的京东方从2013年开始逆势而上,进入持续盈利的快车道。

其他“慢公司”也是如此。由于地平线的团队在技术领域的深厚积淀,在尚未正式推出产品的情况下,地平线就已经拿到了真格基金、红杉资本等多家知名机构的投资。公司成立4个月,产品尚未成型,就已经斩获数千万元订单。神雾集团以燃烧切入,目前已经拥有9家全资和控股子公司(其中一家为上市公司),资产86亿元,员工3700余名,成为行业领军企业。科兴控股陆续研发出EV71型手足口病、甲型肝炎、流感、禽流感(H5N1)、H1N1流感和腮腺炎等传染病的人用疫苗,成为第一家在北美上市的中国疫苗企业。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 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