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5-2030)》解读
2017-01-22 14:51:36   来源:中国文化报
内容摘要
根据《苏州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5-2030)》,苏州将打造能够覆盖所有居住社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圈设施网络,未来苏州各个区域都将规划建设文体中心、大剧院以及各类活动场馆设施。

《苏州市区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规划(2015-2030)》经苏州市政府第6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正式对外公布。这也是苏州市首次制定这一专项规划。

《布局规划》作为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专项规划之一,将为“十三五”期间和今后一段时期苏州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描绘蓝图,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这也是苏州市首次制定这一专项规划。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教授李国新评价该规划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对于指导全国公共文化设施在城市空间中科学合理的布局和建设具有示范、引领意义。

目前,苏州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已达300万平方米,人均0.29平方米。苏州是首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巩固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要求,实现“文化强市”战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类型齐全、功能完善、质量一流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体系,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便利的公共文化服务,提升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品质,自2014年5月起,苏州市文广新局联合苏州市规划局共同启动《布局规划》的编制工作,打造城乡“10分钟文化圈”,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从“全设置”走向“全覆盖”。

《布局规划》共7章,包括总则、指导思想、规划目标、规划原则、总体布局规划、分类布局规划、分区布局规划、近期建设规划、保障措施。根据规划方案,苏州市将以彰显名城苏州特色和展现现代文明为出发点,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统筹城乡文化设施建设,构建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功能定位相适应、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群众满意、引领全国、接轨国际的现代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规划范围为苏州所有市辖区,包括姑苏区、吴中区、相城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吴江区,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规划区公共文化设施用地规模近期(2015年-2020年)为840万平方米,远期(2021年-2030年)为1120万平方米。规划重点是对市、区级公共文化设施布局上存在的设施空缺,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规定,进行强制性规划建设;充分考虑设施均衡发展、便民惠民原则,以群众活动类文化设施为依托,中心城区按照500米服务半径、中心城区外按照1000米服务半径,打造能够覆盖所有居住社区、城乡一体的公共文化圈设施网络;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展现各地文化精髓。

在规划方案中,市区文化设施总体空间布局结构为“三核、两轴、两带、多点”。其中“三核”为古城文化设施核心区、环金鸡湖文化设施核心区、东太湖文化设施核心区。“两轴”为人民路文化设施轴、东西向文化设施轴。“两带”为环太湖生态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多点”指服务于不同人群、不同区域的各级公共文化设施。根据规划,苏州近期将建设苏州第二图书馆、苏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宫、苏州市非遗展示馆、苏州大剧院、苏州市老年人活动中心、苏州工业园区体育中心、苏州市运河体育主题公园、苏州市工业展览馆、苏州市科技馆、苏州市少年宫等市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同时,将新建区级项目20个、街道(镇)级项目12个。

《布局规划》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具有鲜明的特色:一是区域统筹、共建共享。从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和文化服务发展的态势出发,突破行政区域界限,以人口聚集程度为依据,统筹区域、城乡之间文化设施建设;加强资源整合,通过新建、改建、扩建和调整、共享、租赁、收购等多种形式,推进设施共建共享,实现功能互补,避免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的综合效益。二是以人为本、功能复合。以满足市民和村民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导向,提高设施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充分考虑公共文化设施和体育、公园、商业等功能可相容的设施的结合和共享建设,注重土地复合、集约布局。三是挖掘内涵、彰显特色。挖掘具有自身独具地方魅力的特色文化群体,与历史文化、自然山水文化资源禀赋相结合,继承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构筑具有苏州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设施。四是均衡布局、便民利民。加强中心城区及周边农村区域文化设施布局建设,实现公共文化设施均衡发展;按照城乡10分钟公共文化圈进行空间上的均衡布局,满足城乡居民就近参与文化活动。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 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