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近东: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为地方及企业发展创造新机遇
2019-05-22 11:24:36   来源:互联网
内容摘要
进入2019年,美国在单边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世界经济依旧被阴霾笼罩。而中国则不断完善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对此,国际舆论称:这场阴霾密布的经济危机中,中国是难得的亮色。 近日,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在南京举办,到场的1500位嘉宾皆是从世界各地赶来的江苏籍各领域…

进入2019年,美国在单边主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世界经济依旧被阴霾笼罩。而中国则不断完善开放、透明、包容、非歧视性的多边贸易体制。对此,国际舆论称:这场阴霾密布的经济危机中,中国是难得的亮色。

 

近日,第二届江苏发展大会暨首届全球苏商大会在南京举办,到场的1500位嘉宾皆是从世界各地赶来的江苏籍各领域知名人士。作为江苏企业家代表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在发言的最后环节,发出诚挚邀约:欢迎海内外广大的江苏人士回家,希望大家常回家看看,今天的江苏遍地是机遇。

image.png

 

今年4月,张近东在长三角工商峰会的演讲中也提到了“机遇”: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升级按下了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快进键”,企业要把握好这一历史性发展机遇。

 

今年1月,在第五届深商全球大会收官论坛上,腾讯CEO马化腾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对于广东、对于深圳、对于深商来说都是一个历史性的机遇,其建设,可以称之为深圳特区的升级版。

 

自2018年开始,国内就有大批互联网、实体企业通过缩编、裁员、关店,来抵抗外部环境压力。而中国中青两代企业家代表,却先后声称这是“历史性机遇”。张近东、马化腾所说的机遇,究竟从何而来?马化腾所说的“深圳特区的升级版”又指的是什么?

 

由点到面上演“深圳奇迹”

 

1979年,深圳刚划成特区时,GDP只有1.97亿元。土地资源有限,也没有矿产资源,连淡水都是买来的,看不出任何发展希望。此前,深圳共出现4次大规模的“逃港潮”。当地甚至流传着这样的民谣:“宝安只有三件宝,苍蝇、蚊子、沙井蚝。十屋九空逃香港,家里只剩老和小。”

 

改革开放的效果很快得到彰显。82年,深圳凯达玩具厂招工,以郑艳萍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打工妹”从广东韶关、汕头等地来到深圳蛇口。87年,任正非带着2.1万元,在深圳成立华为,开始代理交换机。98年,腾讯也落户深圳。

 

到了2018年,深圳GDP上升到2.42万亿元,首次超过香港,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拥有华为、招商银行、腾讯等7家世界500强企业,并吸引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深圳强劲的经济增长力,宽松的市场政策,甚至引发“鸽子笼”里香港出现“逃深潮”。

 

深圳市史志办公室主任杨立勋深有感慨:“深圳发展到今天的主要推动力就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深圳最大无形资源和最大的软实力,它像一块磁石,把所有资源都吸引过来。”

 

不论是否要面对来自其他国家发起的贸易战,我们最应该做的都是要壮大自身实力。

 

去年,国务院副总理、中美全面经济对话中方牵头人刘鹤在访美期间表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经验和启示,未来也会继续坚持下去。”

 

今年3月份举办的博鳌亚洲论坛上,整个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中国区域发展进入都市圈时代”。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成为公认的中国都市圈的三个典范。

 

中国的改革开放,过去主要是在点状城市进行特区实验。随着都市圈时代到来,新一轮的改革开放是以片状的区域经济进行推进。不只是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深圳特区的升级版”,三大都市圈都在上演“深圳奇迹”。新的时代,迎来新的机遇。

 

企业命运和区域命运紧密相连

 

2018年,受外部环境影响,国内消费整体走衰。华为、苏宁成为少有的实现逆势增长的企业。《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华为以6036.21亿元的营业收入排名第1,苏宁紧随其后,排名第2。

 

消费走衰,相对于通讯领域,线下零售业受挫更为严重,亏损、关店、倒闭成为常态。在此背景下苏宁却一反常态地新增近8000家门店,更能解释何谓“机遇”。

 

南京,是另外一座深圳。1978年,南京GDP为34.42亿元,2018年这一数字达到1.28万亿元。1990年,张近东在南京创立苏宁时,中国刚走出计划经济时代,物资紧缺。尤其是各种家用电器,供不应求。苏宁以销售、配送、安装一条龙服务,依靠不足200米的小门店,从各种所有制企业的围堵中冲了出来。

 

在近30年发展中,不论是中小板、全流通等资本市场的改革,还是民营银行试点、混合所有制改革,张近东一直处在体制改革试点的前沿。他能够敏锐感知经济发展趋势和消费市场的需求变化,并提前向消费潜力较大的区域布局。

 

1992年,开始出现“长三角城市群”一词。张近东就捕捉到这一信息背后的价值,随着苏宁不断壮大,张近东视野范围越来越大。苏宁分别于1997、1998、2002年进入安徽、浙江、上海。在长三角都市圈概念提出前,苏宁已经入局。目前,苏宁几乎所有产业的总部都坐落在长三角,在此区域苏宁线下智慧零售门店数量达到3200多家,物流网络实现100%全覆盖。

 

2002年苏宁正式进军北京,后续不断加码。2016年,苏宁与河北省政府签订合作协议,未来5年投资150亿,促进推动京津冀一体化。2019年3月,苏宁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达成合作,进一步巩固京津冀市场地位。据悉,2019年底,苏宁在京津冀地区的智慧零售门店将达到3000家。

 

苏宁还是最早布局粤港澳大湾区的企业之一,2007年苏宁就在广州建成华南总部,目前旗下门店已经进驻广东省所有地级以上城市。2009年,张近东成立香港苏宁,并开启苏宁全球化战略。经过十年的发展,苏宁在港及海外贸易总规模已位列香港第三。港澳地区苏宁门店数量也超过25家,交易额已突破110亿港币。

 

苏宁之所以能够实现逆势增长,究其原因是张近东所走的每一步都暗合经济发展规律。并将苏宁自身命运与中国城市命运紧密贴合。不论面对任何贸易战,中国经济要发展,就会迎来张近东所说的机遇。

 

作为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仅仅布局国内市场是不够的。企业要想获得长远发展,就要抓住更大的机遇。

 

由国内走向国际迎接更大机遇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跨国公司都在以“价格战”围堵华为,抢夺国内通讯市场。面对国内日益萎缩的通讯市场,1996年,华为被“逼”着走上国际化道路。而直到1999年,华为海外业务不到总营业额的4%。其中,第一单业务来自于俄罗斯国家电信局,只有区区38美元。

 

image.png

 

 

华为在拉美市场的最初探索更加艰难,几乎颗粒无收。后来,华为采取了一个重要策略,让自己的海外采购路线沿着中国的外交路线走。随时捕捉潜在的“深圳特区”。此后很长的年份里,华为一半以上的收入都来自于海外市场。甚至说,华为在海外的名气比国内还要大。

 

2013年,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已过去5年,经济复苏依旧乏力。国家领导人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得到沿线国家及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

 

截止到今年3月,全球已有124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与我国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6年来通过“一带一路”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总额已经达到6万亿美元。这是一个更大的“深圳特区”,也是一个更大的机遇。对于华为这样的企业更是如虎添翼。

 

嗅觉敏锐的张近东,也早已捕捉到远处的商机。2009年,苏宁收购香港电器前三甲的镭射公司,开启国际化第一站。同年还收购了乐购仕,这也是中国企业首次收购日本上市公司。后来,乐购仕在苏宁智慧零售全面赋能下,一跃成为日本最大规模综合免税企业。

 

除了日本,苏宁海外购供应链覆盖了美国、韩国、澳洲、欧洲等地区。2017年,意大利馆、捷克馆在苏宁易购先后上线。2018年,在中德两国总理的共同见证下,苏宁与SAP达成战略合作。首届进口博览会上,苏宁海外采购的订单达150亿欧元。今年3月,在中意两国领导人的见证下,与意大利贸易委员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苏宁全球供应链进一步完善。

 

从深圳特区,到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再到“一带一路”,我国经济发展一步接一步迈上更高的台阶。华为、苏宁,一个出生于深圳,一个崛起于长三角,都是从不起眼的民营企业成长为世界500强。他们一个位居民营企业第1,一个位居第2,都是抓住了一次比一次更大的机遇。

 

张近东曾这样说,“无论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安于现状,最终肯定会被淘汰。500强企业要保持稳健的发展,就必须要敢于打破故步自封的舒适圈,主动适应时代趋势。”张近东提到“敢于”听起来像是胆量问题,实际上更多的是考验企业家的眼光,能否发现属于自己的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

关键字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