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需疲软,影响市场信心
当下日本经济明暗相间,虽有所恢复,但仍处于低迷徘徊状态。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实际增长率来看,2015年仅为0.4%。2015财年(2015年4月—2016年3月)有可能实现1.0%左右的正增长,但低于日本政府1.2%的预期,也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2015年日本经济微弱的复苏很大程度上还得益于“中国爆买”,中国游客在日消费额达1.4万亿日元(约合800亿元人民币),拉动日本经济近0.3个百分点。
2015年日本经济基本面没有大变化。第一,由于日元汇率走低,出口顺畅,企业利润持续保持上升态势,但中小企业并未摆脱困境。第二,2015年全年日经平均股指保持在1.9万点以上,这是近15年来少有的高位。然而,这主要是因为日本央行购买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拉高大盘,大量社保基金入市推高股价,其潜在风险很大。第三,就业状况良好,失业率在3.4%左右,但临时工的比重增加。第四,企业员工工资有所增加,但增幅小于上年,中小企业工资上涨幅度更小。第五,税收有所增加,连续3年保持税收大于新增国债发行额,但财政状况恶化的状况并没有改变。总体来看,大企业利润上升和资产价格上涨并没有惠及广大百姓,反而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日本经济处于缓慢复苏但又依然脆弱的状态。最大的问题是占GDP六成的内需依然疲弱。
然而,日本经济基本面与经济结构出现了新变化。一是劳动力供给状况改善;二是企业盈利能力提高,上市企业收益与企业国内存款均创新高,分别突破30万亿和200万亿日元,破产率降至历史最低;三是政府税收大幅改善,国家税收已突破56万亿日元,2016年度预计将超过100万亿日元;四是经济结构与产业转型启动,服务贸易成长为新的支柱,企业加速战略转型,2015年日企海外并购规模突破10万亿日元。
困扰日本经济的核心问题,既有有效需求不足,也有供给侧企业创新能力不足,从长远看主要是人口老龄化问题。而且,通缩与人口老龄化问题搅在一起,形势越来越复杂。
日本经济现在处于上升途中的平台阶段。如果今后海外经济复苏能够持续,企业设备投资意愿继续好转,日本经济有望缓慢复苏。日本2016年实际GDP增长率预期在1%左右。美联储10年来首次加息引发国际金融市场不安。日本最大的出口对象国中国及亚洲地区的经济增速也在放缓,导致日本经济增长放缓。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动荡,对企业投资和个人消费意愿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正在加大。
日本经济形势比较脆弱,通货膨胀率虽然还是正数,但正向零增长后退。日本最大的问题是要推动经济产出和通货膨胀持续增长,打破“增长几个季度就来一次衰退”的模式。如果整体经济不能保持持续增长,巨大的政府债务和持续的财政赤字很难得以解决。
工资持续下降抑制消费欲望
日本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力度越来越大,但收效甚微。其原因在于,安倍及其智囊对通缩成因出现明显误判。
量化宽松政策能够增加市场流动性,但实际上,影响物价的真正因素是工资水平低下。“安倍经济学”的出发点是通过提高通胀率去刺激民众的消费欲望和行动。这种做法本末倒置,收入不增加,即使有购物欲望也是枉然。通缩的原因来自工资减少,而不是所谓通胀预期,更不是流动性减少。自1995年以来,日本的工资一直处于慢性下降状态,而美欧则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这就是近十几年来同为发达经济体的美国和欧洲多国没有发生通缩的原因所在。
在新兴经济体崛起、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企业都本能地削减人工费等经营成本。日本的通缩问题主要体现在员工收入低导致的私人消费疲软上。私人消费约占日本GDP的六成,提高收入就要扩大就业。日本目前就业确实有所扩大,失业率也大幅下降,但是增加的主要是临时工。临时工的工资仅为正式工的60%左右,所以社会总体收入并未提高。
日本央行近日出台的“负利率政策”,目的是进一步宽松货币政策。然而,日本市场并不缺乏流动性,近年来企业利润大增,留存不断扩大,企业并不缺钱。“负利率政策”副作用显而易见。负利率使银行业遭殃,还可能波及一般储户的利益,最近日本银行板块股票下跌就证明了这一点。“负利率政策”会使日元继续贬值,这样就可能引发新一轮的以竞争性贬值为特征的国际金融战。
若国际经济形势不发生大的变化,估计2016年日本经济将略好于2015年,由于2017年4月日本将把消费税率从8%提高到10%,因此2017年可能再次跌入负增长。受东京奥运会的利好影响,再加上TPP的刺激,到2018年和2019年经济可能稍微好转,但2020年或2021年又将出现“后奥运萧条”。考虑到日本潜在经济增长率是0.5%左右,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不断深化和财政状况的进一步恶化,从中长期来看,日本经济年平均增长率能达到1%左右就不错了。
为了实现通胀目标,日本必须扩大内需,而要达到这一目的,就需提高工资水平、解决收入不平等现状,并改变劳动力市场倾向于男性和年长工作者的惯例。
与2013年相比,日元汇率过高的问题得到修正,股市也大幅上升。因此,日本央行的货币政策应该说是适当的。但货币政策不是万灵药,还需要财政政策、结构改革等共同推进。日本的通胀率在“泡沫时代”都没有超过2%,即使从中长期看,这个目标也有些高了。不过,日本工资已经摆脱20年不涨的局面。随着日本经济的缓慢恢复,通胀率也会缓慢上升。如果通胀率能够持续超过1%,就可以认为走出了通缩,这恐怕至少要在三四年以后。
2%的通胀目标“生不逢时”,赶上了原油价格大跌。不过,日本个人消费市场价格上涨迹象十分明显。因此,能否实现2%对日本央行来说可能只是“面子”问题。
人们再次对经济长期增长看好,可能会促使通货膨胀上升。但这要求必须进行结构性改革,采取大胆措施解决巨大的政府赤字和不断增长的政府债务。日本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国内问题,但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不利于日本经济的发展。(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