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也能传染?澳洲科学家发现第二种会传染的癌症
2016-01-06 10:29:00   来源:环球网
内容摘要
个体之间通过传递活体癌细胞来传播癌症——这被认为在自然界中极为罕见。袋獾面部肿瘤是少数已知具有传染性的癌症之一,正将这一物种逼到濒于灭绝的境地。现在,科学家们报告称在袋獾身上发现了第二种可传染的癌症。

袋獾(Sarcophilus harrisii),亦被称作塔斯马尼亚恶魔(Tasmanian Devil),是一种有袋类的食肉动物,虽然个头不大却异常凶猛。

袋獾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州。日前英国剑桥大学和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袋獾中发现了第二种可传染的癌症,这种癌症与此前发现的第一种可传染的袋獾癌症一样均可导致面部肿瘤,这正将一物种逼到濒于灭绝的境地。

 

早在1996年,研究人员就在塔斯马尼亚州发现了罹患肿瘤的袋獾,肿瘤影响了它们的面部或嘴部,不久之后他们发现这些肿瘤具有传染性,可通过撕咬在袋獾之间传播。

第二种可传染的袋獾癌症是研究人员2015年在塔斯马尼亚州的一头袋獾身上发现的,2016年他们又在同一地区的另外8头袋獾身上检测到这种癌症。虽然第二种可传染癌症与1996年发现的第一种可传染的袋獾癌症看上去十分相似,但由于它们的染色体发生重排,因此在遗传学上是截然不同的两种癌症。

这项研究的主要作者Elizabeth Murchison表示:“以前我们认为塔斯马尼亚恶魔极其不幸才成为一种可传染癌症的受害者。但现在我们发现了它们身上还有第二种可传染的癌症,这不禁让人怀疑塔斯马尼亚恶魔是否特别容易罹患这种类型的癌症,或是可传染的癌症在自然界中可能并不像我们此前想象的那样罕见。”

 

太可怕了!癌症也能传染

癌症很可怕,但至少不会传染,这是我们从前的认识,但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和哥伦比亚大学的最新研究证实:癌症也可能传染。在北美洲东海岸,软壳蛤会因一种白血病成片死去,简直像瘟疫一样。一直以来,科学家们都怀疑是某种病毒让健康的软壳蛤患上白血病的,从没想过白血病可能会传染,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梅茨格(Michael Metzger)的团队证实了软壳蛤所患的白血病是具有传染性的。

如果将患有该白血病的软壳蛤的血细胞注入健康的软壳蛤中,其中一些就会不幸中招,患上白血病。

这种白血病和一种可以自我复制的DNA序列“Steamer”有关,正常的软壳蛤基因组中只有2到10份Steamer拷贝,患有白血病的软壳蛤基因组中则会有150到300份拷贝。这样的失常复制,很容易破坏机体原有的重要基因,甚至引发白血病。

软壳蛤其实并不是第一种被传染性癌症害惨了的动物,之前,有研究发现两种癌症可以在动物间传染,袋獾和狗都中招了。

袋獾生活在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凶猛精干的袋獾,常常会遭受面部肿瘤病(DFTD)折磨,更可怕的是,这种癌症可以传染。

2006年,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正常的袋獾有14条染色体,患有DFTD的袋獾只有13条千疮百孔的染色体。这种染色体的异常现象在所有患病袋獾中都是一样,因而证实DFTD具有传染性。

在袋獾为争夺食物或交配权而相互撕咬时,癌细胞会借机进入袋獾脸上的伤口,并以惊人的速度扩散,造成袋獾脸部溃烂,气道堵塞,难以进食,在饥饿中死去。从1996年发现第一例DFTD到现在,袋獾的数量已骤减了60%,因此在2008年被正式列为濒危动物。

 

比起可怜的袋獾,狗就相对幸运一点。尽管早在1871年,“犬传染性性病肿瘤”(CTVT)就被证实具有传染性,不过它比较温和,可以用药物有效治疗,甚至可以自愈。

2014年,剑桥大学的一项研究得出了惊人的结论,所有的CTVT都源自一只狗。CTVT可能早在11000年前就出现了,那时冰河时代刚刚结束。

动物中的受害者可能还在不断增加中。不过,截止目前,仍未发现癌症可以在人类之间传染。

对人体来说,癌细胞的转移方式主要有血液、淋巴和种植性转移三种。软壳蛤的白血病很可能也属于一种种植性转移,癌细胞在海水中传递,漂到其他的软壳蛤身上,引起它们患病。

中国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办公室主任、中国抗癌协会理事李文斌医生告诉《财经》记者:“现在发现的所谓‘肿瘤传染’,几乎都说的是病毒的传染,而不是肿瘤细胞本身的传播。比如肝癌患者,把乙肝病毒传给别人,其他人就可能慢慢患上肝癌,或者被传染上HPV病毒后患上宫颈癌,这些都是病毒的传染。”

癌细胞几乎不会直接在人类之间传染,但也有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美国癌症研究所的专家研究确认,日本就有一位28岁的母亲把白血病传染给了未出生的女儿。

进行这项研究的格雷亚韦斯(Mel Greaves)教授认为,孕妇传染癌症给婴儿的情况“极其稀少”,迄今为止全球仅发现了30例疑似病例。

“从理论上看,人的皮肤癌和袋獾的DFTD有些相似,在人体免疫力很差的情况下,皮肤表面的小伤口很可能成为传染上皮肤癌的隐患。所以对于预防癌症来说,增强免疫力是最重要的。治疗癌症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免疫治疗,这也是世界公认的研究方向。”李文斌强调。

如果造物主有一份“辛德勒的名单”,那么人类毫无疑问被列在最靠前的位置,受强大的免疫系统庇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类都无需惧怕传染性癌症的威胁。

但软壳蛤和袋獾,这两种因为传染性癌症而面临灭顶之灾的动物,仍然在提醒我们:癌症在不断进化,在演化长征路上,人类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研究发现乳腺癌、肝癌等疾病通过癌细胞外泌体传染

某些癌症具有家族遗传性,而生活环境,生活习惯相同的家人也可能患上同一种癌症,但鲜有人想到癌症会传染。不过,最有的一项研究可能会让人们重新认识癌症。近日,国外医学期刊《Cancer Cell》刊发研究论文称,癌细胞具有传染性。

该研究发现,乳腺癌外泌体能导致正常细胞变成肿瘤细胞,发现体外经过外泌体转化的正常细胞可以在小鼠体内产生肿瘤。研究人员采集了8名健康人和11名乳腺癌患者的血液,11位癌症患者中5位的外泌体具有诱导正常细胞转化为肿瘤的作用,8位健康人的外泌体没有该作用。而外泌体可以在全身自由运输,且可以将健康细胞变成肿瘤细胞。这个研究说明癌症细胞具有一定传染性。

 

其实,癌症具有传染性的事实一直都存在,只是以前被忽略了,比如肝癌可能通过母婴血液渠道传给子女,而夫妻之间也可能通过性行为传播乙肝病毒。这种传染现象可能会导致一家人都换上肝癌。不止肝癌,宫颈癌也可通过性生活的渠道在家人之间传播。比如一名男子的性伴侣患有宫颈癌,而男子受到感染后与其他女子发生性关系也可能会将HPV病毒带到该女子身上,使其感染HPV病毒,患上宫颈癌。这是因为HPV病毒只对女性敏感,在由性行为感染到男性后除了可能提高男性生殖器癌发病率,一般不会产生任何症状,但HPV病毒却会通过感染男性,再传染给该男性的下一个女性伴侣,诱发宫颈癌。

不过,有关专家也指出,该研究属于体外基础研究,离临床运用还有一段距离。目前,癌症仅可能通过病毒传染诱发身边人的癌症,直接的癌细胞传染还未被证实。并且,有正常免疫力的人,即使接触一定数量的癌细胞,也没事。但如果有免疫缺陷的人,则另当别论。

病毒可能传染的癌症有哪些:

宫颈癌

传染病毒:HPV人体乳头瘤病毒

传染途径:性传播途径、密切接触、间接接触(通过感染者的衣物、生活用品、用具等)、医源性感染(医务人员在治疗护理时自身感染)、母婴传播(由婴儿通过孕妇产道的密切接触)

预防:目前只有预防性的疫苗等可以预防4种HPV病毒类型感染。男性过长包皮的环切术是预防女性宫颈癌的重要措施,同时也是防止男性自身感染各类性病的重要措施。

肝癌

传染病毒:乙肝病毒

传染途径: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传播

预防:及时注射疫苗,感染后积极治疗,注意注射、接种、文身等使用的各种医疗器具,性生活中使用安全套。

 

胃癌

传染细菌:幽门螺旋杆菌

传染途径:口对口传播、喷嚏传播

预防: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应避免口口喂养幼儿;患者在与人亲吻时也需注意;患者打喷嚏时,旁人应转身,保持1米距离。

鼻咽癌

传染病毒:EB病毒

传染途径:唾液传播

预防:接种EB疫苗,注意避免口对口传播和喷嚏飞沫传播。

 

美科学家发现寄生虫致癌 把肿瘤细胞传染给人

美国科学家宣布发现了一例寄生虫癌细胞传染给人类宿主并在宿主体内造成癌状肿瘤的病例,这是世界上首次发现寄生虫会把癌症传染给人。

研究人员发表在新一期美国《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报告显示,受害者是一名罹患艾滋病的41岁男性,一种名为短膜壳绦虫的寄生虫把癌细胞传染给他,并在他体内造成癌状肿瘤。这名患者的肿瘤“很奇怪”,看上去与人类癌症肿瘤相似,但实验室分析显示其中的细胞却不是人类的。

 

研究人员说,该患者的肿瘤细胞与人类癌细胞的生长模式相同,但它们的个头却只有正常人类癌细胞的十分之一,且容易融合在一起,这在人类细胞中也很罕见。

经过数十次检查,美国疾控中心研究人员终于检测出了短膜壳绦虫的遗传物质。但不幸的是,天后患者便不治死亡。

短膜壳绦虫呈全球性分布,约有5000万至7500万人类感染者,这类绦虫感染在发展中国家尤为普遍。研究人员因此提醒,在发展中国家可能有更多类似病例未被诊断出来,甚至被误诊为人类癌症,所以“这绝对是一个值得更多研究的领域”。(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