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暖花开之时,陕西汉中便成为旅游打卡胜地——数百万游客纷至沓来,徜徉于金色油菜花海之中,拍照打卡,视频直播。值得称道的是,即便人潮如织,社交分享仍能秒速上传,直播画面亦能清晰流畅。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通信技术的有力支撑。例如,在“2024年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期间,中国移动研究院西安研究所(简称“西安研究所”)创新应用数字孪生技术,通过网络孪生环境推演通信保障方案,提前优化潜在风险,实现网络故障“零发生”,为游客提供流畅网络体验。
护航油菜花文化节,是西安研究所坚持创新驱动、发挥属地优势、推动科研成果落地的生动缩影。作为中国移动研究院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西安研究所围绕中国移动“一体五环”科研布局,以成果转化为核心目标,依托陕西省“鹊桥计划”,深化省专合作、强化需求对接,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创新动能。
五年成长:从破土而出到枝繁叶茂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已成为行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国移动确立“创建世界一流信息服务科技创新公司”的战略目标,研究院则承担起“做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主力军、做优企业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使命担当。
古城西安,在千年文脉滋养之下,早已孕育出深厚的科技底蕴与创新基因。这里汇聚着多所顶尖高校,如智慧的摇篮,源源不断地向信息通信领域输送卓越人才;这里扎根着众多科研院所,在浓厚的创新氛围中,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得天独厚的人才沃土,使得西安成为中国移动设立研究所的理想之地。
2019年,西安研究所的前身西安研发中心成立,全面支撑研究院的上述使命担当。西安研究所成立时聚焦于人工智能,作为九天人工智能特区在西安的重要研发力量,为中国移动九天人工智能发展持续作出重要贡献。经过五年的发展壮大,已从人工智能领域,拓展到无线、网络、星地等领域的一体化技术创新和研发工作,肩负着研究院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产品开发。
五年来,西安研究所坚持人才引领发展,持续激发创新潜能。截至目前,研究所拥有员工311人,包括集团拔尖计划专家3人、十百千专家8人、博士8人,研发、算法人员占比达70%,构建起层次分明、实力强劲的研发人才梯队。
五年来,西安研究所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始终站在技术创新前沿。目前,其研发方向聚焦于大模型、智能化(包括网络智能化、客户侧智能化、行业智能化交付),以及基础平台开发、汇聚与应用平台、无线“灵云”系列、网络“芯合算力原生”、星地“空天地通感一体化”等。
五年来,西安研究所充分发挥属地优势,不断推动技术突破和成果落地。其中,九天人工智能特区团队持续推进大模型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人工智能赋能行业转型升级。无线所、网络所、星地所团队分别在无线网络智能化、算力原生以及空天地通感一体等关键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形成了覆盖人工智能、无线、网络、星地等多个方向的综合创新格局。
五年弹指一挥间,西安研究所已经从成立之初的探索起步,逐步发展壮大,成长为中国移动研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年收获:AI、5G、算力等成果丰硕
人工智能、5G、算力是创新最活跃、技术最密集的领域。五年来,西安研究所深耕其中,成果丰硕,为行业变革注入了强劲动能。
作为中国移动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关键战略布局,九天大模型已成为通信网络智能化升级的重要支撑。在研究院九天人工智能特区带领下,基于九天网络大模型打造的政企运维智能助手、AI+软硬一体协同无线运维智能体、AI+无线网络“先知”智能体等技术,进一步提升了工单流转效率和运维自动化水平,实现了智能化服务响应和预防性优化等。目前,该模型月调用量达到上百万次,显著增强了网络智能分析与自动优化能力。
迅速迭代的人工智能正深度渗透各行各业,重构产业增长逻辑与发展范式。在推动九天大模型技术创新的同时,还积极促进其与行业应用深度融合,例如推动九天大模型落地某能源企业。作为首个私有化部署版本,该项目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挑战,项目团队克服种种困难,于2024年11月顺利交付。该成功案例后续为能源行业AI应用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
在无线领域,在研究院无线与终端技术研究所带领下,深耕无线节能、5G专网质量管家、5G云基站等灵云系列产品,其中无线节能平台、5G专网质量管家产品实现全国规模化部署,显著降低基站功耗,提升专网园区数智化运维能力;持续进行无线网络智能化关键技术攻关,完成业务保障、网络优化和网络节能“3”大专项测试,实测效果显示,典型业务时延降低20%。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算力需求水涨船高。在研究院网络与IT技术研究所带领下,“芯合”算力原生团队攻克跨架构编译与异构硬件适配等技术难题,于2023年成功研发跨架构编译器和自适应运行时两大核心组件,实现了算力原生平台“从0到1”的突破,解决了智算生态相互独立、无法互通的产业难题,提升了国产智算生态的市场竞争力,有力促进我国智算产业的自主可控与繁荣发展。
在研究院星地融合技术研究所带领下,团队在通信感知融合方向支撑低空安防、低空航线等外场规模试验,研究组网干扰规避技术,为空域数字化提供高可靠通信底座,赋能低空经济发展;在天地协同通信方向,着重参与NTN网络与TN网络的互操作及动态频率复用等难题研究,研究成果应用于智能星地协作单元研发,实现多环节要素的高效协同。
成果转化:从“书架”走向“货架”
科技创新从来不是“纸上谈兵”,创新成果只有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完成从科学研究、实验开发到推广应用的“三级跳”,才能真正催生出新质生产力。
推动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已成为西安研究所创新链的重要一环。围绕“一体五环”科研布局,研究所依托陕西省“鹊桥计划”,以成果转化为导向,深化省专合作,强化需求对接,致力于将陕西移动打造为研究院成果转化的先行示范区,具体实施了以下举措。
第一,机制创新,协同联动。建立“三个一”常态沟通机制(台账动态管理、季度通报、定期会议)与“两专”团队协作模式(基础服务团队、运营管理团队),提升跨部门协同效率。
第二,需求导向,精准对接。围绕人工智能、网络智能化、低空经济、量子通信等前沿领域,与陕西移动12个部门开展35次专项对接,组织8场深度研讨。
第三,常态支撑,深化转化。成立突击队,以“鹊桥计划”为抓手,推进管理创新与成果落地;全程支撑在陕西举办的会议、赛事及论坛,强化研究院重点产品的推广应用。
第四,项目共研,人才共育。深化人才双向交流机制,研究院选派6名省公司“金种子”人才赴西安研究所参与项目共研,促进技术能力与实战经验的双提升。
通过机制优化、需求聚焦、资源整合及人才联动,西安研究所构建起“研-用-转”一体化生态,为院省协同创新树立了标杆,助力科技成果高效赋能产业发展。
前文所述西安研究所助力陕西移动圆满完成“2024年最美油菜花海汉中旅游文化节”通信保障,正是创新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的成功范例。据悉,因为技术创新突出、应用成效显著,作为该应用核心能力的网络领域宏/微观用户轨迹仿真及通用覆盖仿真技术,助力AI+无线网络“先知”智能体应用成功入选2024年自智网络十大AI标杆应用。
前瞻未来:深耕AI,抢占低空制高点
如今,技术迭代日新月异,新技术、新应用层出不穷,各种力量交织碰撞,让行业前景既充满希望又面临挑战。在此背景下,唯有持续创新,才能在不确定的未来锚定确定性。那么,西安研究所未来有着怎样的战略布局和规划?
毋庸置疑,人工智能在未来仍将是行业焦点。受访专家表示,九天人工智能特区将从技术与应用两大维度精准发力:技术层面,持续提升大模型训练与推理效率,全力攻坚多模态技术,构建覆盖全流程的工具链体系,打造多元产品矩阵,并通过专业评测进一步增强竞争力;应用领域,积极推进在中国移动自智网络建设、智能客服升级、个人和家庭新业务创新和智能化运营等领域的应用,为加快国产化人工智能产业成熟,推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治理方式数智化转型,注入AI力量。
去年以来,各种利好政策不断,低空经济蓄势起飞。专家表示,当前低空网络面临飞测成本高、管控条件严格两大难题,严重制约低空网络质量全面评估。为此,西安研究所计划研究低空网络信号建模,建立精准立体网络质量评估体系,为实现低空无线网络“随心飞”提供技术支撑。
在算力领域,西安研究所将始终坚持“东研西开、东西合璧”的研发格局,持续加速研发“芯合”软件栈向3.0演进,提升产品性能,不断拓展“芯合”智算生态合作伙伴,并大力推动“芯合”商用落地,引导国内智算生态的健康融通发展,为我国全国一体化算力网重大工程落地添砖加瓦。
在星地融合领域,持续攻关低虚警、低成本、规模化、高度拓展等技术方向,进一步提升感知能力。打造手机直连低轨卫星通信在轨验证试验平台,攻关空天地一体技术,提升广域及立体覆盖能力。
发挥人才优势,谱写研创新篇。成立五年来,西安研究所深耕AI、算力、无线、网络、星地等领域,在三秦大地上书写着科技赋能产业的生动篇章。如今,站在新的起点,研究所将锚定前沿领域,打通创新链条,让更多“书架”上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货架”上的市场价值,为数字经济持续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