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王蓓
开栏的话
在城市的街头巷尾,在村镇的坊市大集,一家家小店,正以最鲜活的姿态,描绘着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它们的主人中很多是夫妻。生机勃勃的夫妻小店是中国经济浪潮中闪耀的点点星光。“小店”的坚韧与努力,共同织就了中国经济的底色。中国妇女报即日起推出“夫妻创业记”栏目,将视角对准平凡的夫妻创业者,听他们讲述一个个充满烟火气与时代感的创业故事,立体呈现中国家庭的奋斗图景,展现中国经济韧性生长的力量。
“推动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健康发展”“加大创业支持力度,增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十五五”规划建议勾勒的发展蓝图,也必将为小店经济注入新活力。
“老板,搞快点,天玖、人玖包(厢)的客人都在催了!”晚7点,在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包公街道河滨社区的“小林天九湾美食厨房”里,苏雅丽趁着招呼客人的间隙,快步冲进后厨一通催促。
灶台前的程英林有自己的节奏。他左手持锅、右手掌勺,韵律十足地颠锅、甩腕,随着菜肴的香气在空气中弥漫,锅中蹿起的火苗映红了他的脸庞。“别急,来了!”转头间,是一张憨厚的笑脸。

程英林苏雅丽夫妻在小店厨房内。王蓓/摄
这是一家300平方米的夫妻餐馆,和丈夫搭档开店23年,苏雅丽习惯喊程英林“老板”。“从刚开始十几平方米的大排档发展到现在。”开阔的大厅里,身材娇小的苏雅丽用高高低低的声音和热情周到的服务回应客人的需求,也断断续续回答着记者的问题。
“忙”,是这对夫妻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个字。正是日复一日起早贪黑地忙碌和踏实经营,为他们赢得了食客的口碑、餐馆的发展和日渐红火的生活。
下岗创业,夫妻餐馆日渐红火
从国营酒店下岗那年,程英林28岁,大儿子出生才几个月。
“初中毕业后学厨师,然后进入酒店,十几年间从学徒杂工干到红案、大厨。”一笑就眯缝着双眼的程英林回忆。
2003年非典来袭,酒店难以为继,遣散了所有员工,程英林也在其中。
“那时我没工作,他每个月1100元的工资勉强能糊口。他一下岗,我们都蒙了。”忆及当时的窘迫,苏雅丽不由得提高了语调。
命运不会压垮任何一个勤劳、有信念的人——程英林有一门烧菜的好手艺,20岁就外出打工的苏雅丽勤快、不怕吃苦。两口子商量以后,他们决定自己开餐馆。
在家门口租下一间不大的门脸儿,置办一套厨具、几套桌椅。两个月后,“小林餐馆”正式开业。
“一天24小时连轴转,他经常回不了家。”想起餐馆刚开业的那两年,苏雅丽心疼地看向丈夫,“后来老二出生,孩子小,店里全靠他一个人。”
说起创业之初的干劲儿,程英林自豪地扬起脸:“年轻,能熬!”他记得,当时店面狭小,除了灶台,只够放下一张小桌子。“没客人的时候,我就在躺椅上眯一会儿,客人来了,叫醒我,炒完菜再接着休息。”
没日没夜的辛劳换来了小店发展的底气,几个月后,程英林租下隔壁店面,面积扩展到三四十平方米。“积累了一些回头客,加上老邻居们关照,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他说,“2005年,餐馆所在的片区改造,我又把店迁移到百米之外的巷子里,因为进入巷子要拐道弯,小店就改名‘小林天九湾美食厨房’。”
那些年,程英林一人掌管后厨,苏雅丽则集传菜员、服务员、洗碗工等于一身。“回头客多,越干越有劲头。”苏雅丽记得,每天傍晚六七点,桌子能从店里一直摆到巷子口,“从天黑忙到破晓”。
2013年,夫妻二人再次搬迁、扩店。“还在家门口。”程英林笑言,“邻居们喜欢吃小林烧的合肥土菜。”
扶老助餐,邻里和睦家庭和美
记者到访时,夫妻俩刚忙完午市,客人散去,喧嚣了整个中午的餐馆终于恢复了片刻宁静。店内,中式田园的装修风格清新雅致,大厅明亮,包间宽敞,点菜处的冰柜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新鲜食材。显眼处,“安徽省徽菜名店”的牌匾在灯光下闪闪发亮。
“这些都是我早上四五点钟去乡下集市采买的,土菜吃的就是食材的鲜味。”多年来,程英林有自己的执着和经营之道,“定位大众消费,菜价要保持低涨幅、高品质,就得严格控制人员成本。”
店面扩大后,为了提升服务品质,夫妻俩只能细细核算成本,再招聘几名服务员和后厨师傅。“我们经历过下岗的艰难,把员工都当成家人对待。”程英林说,在最艰难的时期,他们也没有辞退一人,即使在闭店期间,仍坚持给员工发一半工资。
2022年,社区找到程英林,想将他的餐馆设为助餐点,为辖区60岁以上的老人提供优惠订餐、送餐服务。“在这里出生长大,平时也多亏老邻居们关照生意,有机会回馈他们,我们当然要做。”程英林没有丝毫犹豫就答应了。
店里门口靠窗的一桌,是固定的老年就餐点。行动不便的十几位老人,则每天由程英林送餐上门。他有自己的考虑:老人们大多独居、空巢,趁着送餐,也看看他们的身体状况,帮着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
采访中,夫妻俩随口就能报出老人们的情况:“油厂宿舍的王阿姨,80多岁,耳朵背,听不到敲门声,我们就约好时间;科委宿舍的刘叔叔血压高,送饭时总要叮嘱两句;巢四村的李阿姨腿脚不好,要拎的重物、要搬的东西,都等我来……”
多年诚信经营、热心公益也让他们获得了街道的创业扶持。去年,夫妻俩想升级改造店面,街道立刻帮忙申请了50万元贴息贷款。重装开业后,很快赢得了年轻客群的青睐。
家庭幸福尤其让他们骄傲。去年,大儿子大学毕业有了一份稳定工作,小儿子如今正在备战硕士研究生考试。“那时候太忙,两个孩子都是放养长大的,却很懂事,读书不用操心,一放假都会来店里帮忙。”说起孩子,苏雅丽忍不住嘴角上扬。
他们也有遗憾:去年5月,附近老旧小区改造,老人们纷纷搬离,订餐电话再没有响起,但门口的“老年助餐点”的标识,程英林一直没舍得摘下,“希望老人们健康,还能来这里重聚。”
晚上9点,结束后厨的工作,程英林终于有时间坐在门口的矮凳上休息片刻。店内,46岁的苏雅丽依然穿梭忙碌。
“小苏,忙完赶紧休息会儿。”“好,老板!”夫妻俩对视的瞬间,眼眸中的关切,仿佛定格了二十多载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