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残疾人有技能、有韧性,给他们一个岗位,就能还社会一份精彩。”新疆绿翔西部锅炉容器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姚峰的话,道出了企业深耕助残就业的初心。近日,记者走进这家标杆企业,在机器轰鸣的车间里,探寻其助残就业的暖心实践。
成立于2009年的绿翔锅炉,传承着1985年福利企业的助残基因。“‘执行力、律己、居安思危、共赢’,这十二字理念里,‘共赢’是核心。”姚峰介绍,企业60名员工中,21名残疾职工(以听障人士为主)占据生产一线半壁江山,根据残疾职工特点定制岗位,让他们真正立足。目前,企业已助力近30名残疾人就业,13人考取焊工证等特种作业证书。
车间主任阿布力孜・嘎依提带着记者走到班组前,“你看这个模式,4名残疾职工配2到3名健全人,沟通协作特别顺畅。”针对听障职工,车间创新采用带文字的屏幕教学,由行政办公室负责人阿力木江·阿不都热西提负责岗前培训,岗后还联合第三方机构助力考证。
“同岗同酬,凭本事吃饭。”姚峰补充道,企业杜绝身份歧视,薪资仅与能力、岗位挂钩,电焊工、班长等岗位收入可观。
从市残联推荐、内部介绍到团场需求对接,绿翔锅炉构建起完善的招聘网络。“现在职工平均年龄40岁,人才梯队需要更新。”姚峰透露,企业计划五年内吸纳更多年轻残疾职工,持续维持高比例残疾人就业模式。阿布力孜・嘎依提则拍着胸脯保证:“只要愿意来,我们就有信心教会技能、留住人才。”(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吴铎思 实习生荣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