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CEO库克在一次采访中解释苹果为啥死守中国制造,不是因为便宜,而是因为没人能替代。 很多人以为,苹果来中国是为了低成本劳动力。这个说法,早就过时了。
库克亲口说,中国早已不是“低价工厂”,真正吸引苹果的,是“技能密度”。 什么意思? 苹果的产品,对精密制造的要求极高,尤其是模具技术。 不是那种拧螺丝的低端活,而是毫米以下的微米级精度。 这种活,靠的不是大学文凭,而是职业教育出来的大量熟练技术工人。 在美国,想开个模具工程师的会,可能凑不够人。 在中国,一个省能给你填满几个足球场。 这不是人多,而是这种“深度技能”,在中国是系统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存在。 所以关键问题不是劳动力便宜,而是有没有足够多、足够专业、协同高效的产业工人。 这就是为什么苹果至今也没把iPhone搬回美国。
尽管苹果将14%的iPhone产能转移至印度,但其核心零部件(如A系列芯片、OLED屏幕)仍依赖中国供应链空运支持,本土化率不足30%。印度工厂更多承担组装职能,物流成本为中国两倍,且面临“双重征税”困境。中国长三角、珠三角的电子产业集群仍主导全球手机产业链,即使苹果尝试分散风险,短期内仍无法摆脱对中国高精度制造能力的依赖。
目前,中国600美元以上高端手机市场中,苹果份额已从75%跌至54%,华为、小米等品牌正加速蚕食其阵地。库克强调“死守中国”实为维持品牌溢价,避免被贴上“廉价”标签。
为应对关税压力,iPhone 16系列在美售价可能暴涨43%,但同期中国市场的Pro机型仍通过“大存储版本溢价”(如512GB版本比256GB贵1000元)维持利润率,显示苹果对中国消费者的支付能力仍有信心。
苹果AI功能(如Apple Intelligence)在中国市场因合规问题受限,导致iPhone 16系列缺乏差异化竞争力。库克所称“未来创新”被指为延缓市场信心的公关话术。
美国对华技术遏制的背景下,苹果既要应对白宫“供应链去中国化”压力,又需避免因过度依赖印度制造而陷入地缘纠纷。
2024年Q2大中华区营收同比降6.5%,同期印度市场增长抵消部分损失,但难以弥补中国市场体量缺口。若完全撤离中国,iPhone综合成本将因供应链重组增加26%-34%,直接冲击全球定价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