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民政事业发展成就。
民政部副部长刘振国在会上介绍,“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达到79岁,比2020年提高了1.07岁,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了5岁。随着人均预期寿命的提高,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也在不断加深。
中国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的主要原因包括医疗水平提升、公共卫生体系完善、健康意识增强及医疗资源普惠等多重因素。
医疗水平提升:癌症早期筛查技术(如低剂量螺旋CT、胃肠镜检查)和介入治疗技术(心脏支架、搭桥手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重大疾病致死率。
公共卫生体系优化:2024年婴儿死亡率降至4.5‰,孕产妇死亡率降至15.1/10万,传染病防控成效显著,历史疫病如疟疾、血吸虫病被彻底消除。
健康意识增强: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从2020年的23.15%提升至2024年的31.9%,合理膳食、体育锻炼等健康行为普及加速。
医疗资源普惠:通过分级诊疗制度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基层医疗机构诊疗量占比超55%,AI辅助诊断系统在社区广泛应用,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分级诊疗模式。
195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46岁。2010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69.6岁,其中高收入国家及地区为79.8岁,中等收入国家及地区为69.1岁。2011年3月,中国首次将人均预期寿命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五年规划。2015年,全球人均寿命是71.4岁。2019年《世界健康统计》显示:全球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2岁;全球排名第一的是日本的84.2岁,其次是瑞士的83.3岁及西班牙的83岁。美国排名33,为78.6岁,中国排名49,为76.4岁。2024年,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3.3岁。2025年9月10日,2024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9岁,比2020年提高1.1岁。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变化是同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同整个人口发展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伴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医疗卫生条件改善,人口再生产类型由高出生、高死亡、低自然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人口平均预期寿命逐渐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