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的魅力,在于它不仅是美的巡礼,更是人类思维方式的进化史。刘远博士的“走近西方艺术史”直播课程,将以“思维变革”为线索,带我们从原始人的符号思维开始,历经古典时代的理性思维、中世纪的信仰思维、文艺复兴的人文思维,直至现代的多元思维,揭示艺术风格演变背后的认知革命。
课程从旧石器时代的洞穴壁画讲起,刘远博士通过分析拉斯科洞穴的《大公牛》,阐释原始人如何用抽象符号记录狩猎场景,这种“以象表意”的思维奠定了艺术的符号性本质。进入古希腊罗马时期,艺术思维发生第一次飞跃:雅典卫城的帕特农神庙以数学比例构建完美形制,《掷铁饼者》以动态瞬间展现人体力学,体现了古希腊人对“理性秩序”的追求,这种思维与同时期苏格拉底的哲学思辨、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共同构成西方理性文明的基石。
中世纪的艺术思维被宗教信仰主导,刘远博士以沙特尔大教堂的玫瑰窗为例,讲解哥特式艺术如何用象征手法构建“神圣宇宙”:彩色玻璃上的圣经故事是对信徒的视觉布道,尖拱与飞扶壁的结构是对“天国崇高”的物理隐喻。这种“信仰思维”虽限制了写实技法的发展,却创造了独特的精神美学,如拜占庭镶嵌画中金色背景象征的“神圣之光”。
文艺复兴是艺术思维的第二次革命,刘远博士通过对比乔托的《哀悼基督》与中世纪圣像画,展现人文主义如何让艺术回归人性:乔托笔下人物的衣褶有了重量感,表情有了悲痛感,背景有了空间感,这一切都源于艺术家开始以“人的眼睛”观察世界。随后的透视法、解剖学应用,更是将科学思维融入艺术创作,达・芬奇的《维特鲁威人》便是艺术与科学联姻的典范。
19世纪以降,艺术思维进入多元爆发期:印象派受光学理论启发,用色彩记录光线变化;立体主义受相对论影响,在平面上呈现物体的多角度形态;抽象表现主义则将心理学的潜意识理论转化为画布上的即兴挥洒。刘远博士通过解析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蒙德里安的《红黄蓝的构成》等作品,揭示现代艺术如何打破“再现现实”的传统,转向对主观体验、哲学观念的表达。
课程中,刘远博士常以“思维实验”引导学员思考:如果自己是15世纪佛罗伦萨的画家,如何在教会要求与个人表达间寻找平衡?如果生活在19世纪巴黎,面对摄影术的冲击,会选择坚守写实还是探索新技法?这种“代入式”学习,让艺术史不再是冰冷的知识列表,而是充满抉择与创造的思维战场。
通过这门课程,学员将收获的不仅是艺术史知识,更是一种“艺术思维”:用批判性眼光看待作品,用跨学科视角分析现象,用创新意识解读传统。正如刘远博士所说:“学习艺术史,不是为了记住几个画家名字,而是学会像艺术家一样思考——永远对世界保持好奇,永远勇于突破既有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