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术诚信精神,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专访中国科学院博士、环境工程专家孙嘉龙

热点
TIME
2025-08-25 16:46
科技在线
分享

  追求真理、探索未知,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方法。身为重金属污染防治、环境微生物领域的研究巨擘之一,来自中国科学院博士孙嘉龙,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之上,不仅逐步形成了诚实守信、严谨审慎、独立思考的价值观念,还总结出了一套属于自身的工作“方法论”。

  坚持诚实守信,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研究氛围

  在专访当中,孙嘉龙博士表示,“近些年以来,我们可能经常看到这样类似的新闻:一些学者为了争夺研究成果、研究资金,可能存在数据造假的情况;还有一些学者,为了提拔自己的门生故旧,大量安排自己的学生、亲戚在期刊上刊登论文,甚至未经严格评审的情况下就轻松发表。这些行为违背了学术伦理、学术诚信,应当严厉制止。”

  在孙嘉龙的观念里,“诚实守信”是学术生命的底线。作为一名有良知、有信念的学者,应当杜绝任何形式的造假、剽窃、篡改数据、一稿多投等学术不端行为。同时,尊重他人知识产权,做到规范引用。孙嘉龙不仅自己是这样想的,同时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职业生涯之中,共发表过近40篇专业论文,达到国际水平,引用量600多次。其中包括:《锑矿区土壤污染初探与土壤环境质量风险评估》、《黔西南滥木厂铊矿化区河流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及其潜在生态危害》、《农田生态系统中镉的形态与迁移转化研究进展》、《紫红曲霉的复合诱变及培养条件优化》等优秀论文。

  在每一次撰写论文的过程之中,孙嘉龙都坚持恪守诚信精神,因为在他看来,“ 只有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学术成果,才可以经得起时间和同行的检验,是学者真正的立身之本。而建立在谎言上的‘成就’终将崩塌,带来身败名裂的风险。”

  此外,孙嘉龙还多次表示,学术圈追求的核心目标,应当是发展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而保持诚信,则可以让目标得以尽早实现,并且成功应用于社会各个层面之上。倘若其中掺杂了假数据、假实验,可能会存在污染知识库的风险,浪费大量的宝贵资源,包括金钱、时间以及人力资源。

  在自己的研究生涯里,孙嘉龙曾多次主持过国家级的研究项目,并且始终坚持“原创优先”原则,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维护学术圈的信任与公平,去打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研究环境。譬如说,在2008年至2010年当中,他曾主持国家环境保护部专项课题《贵州省赫章县镉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研究》[环保部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调查及评价项目(EH-2009-12-09)]子课题《赫章县镉污染现状调查研究》,并且取得了预想当中的研究成果;在2007年至2010年当中,他还主持贵州省高层次人才科研条件特助项目《环境微生物在垃圾处理中的应用研究》项目,为环境微生物学提供了重要研究范本。

  孙嘉龙认为,学术资源是有限的,坚持学术诚信,能够确保所有学者在遵守共同规则的前提下公平竞争。而学术不端行为是对其他诚实学者的不公平剥夺,很容易扭曲资源配置,打击士气。

微信图片_20250825145244.jpg

  保持独立思考,让创新思想指导自己的研究行动

  当前,孙嘉龙博士担任贵州理工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自然科学系列研究员、环境工程专业负责人、三级岗研究员等职位,在院内主要承担《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之中,他多次提到“独立思考”这一关键词汇。

  在孙嘉龙的观念里,做学问、搞研究有时候确实需要尊重前辈,尊重权威理论成功,但绝对不能迷信权威。要敢于挑战既定范式,提出原创性问题,坚持走自己的路。

  他要求每一名手下的本科生、研究生,都要时刻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和批判精神,遇到问题要敢说,遇到难题要敢问,不能完全随大流行事。

  孙嘉龙认为,“我们现在的学术圈,有些学生在‘唯论文’、‘唯帽子’的评估体系下,往往很难保持清醒。很少有人愿意去潜行研究有价值、有深度的研究,提出自己的独特主张和想法,这也是为何我一直强调独立思考能力的原因所在。”

  专访最后,孙嘉龙表示,自己将会一直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为学术圈贡献更多有创新理论、有科研价值的研究成果!(于呈)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之目的为传播更多信息,如内容不适请及时通知我们。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