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国产手机早年的创业者,吴志阳绝对是我特别佩服的一位。当年国产手机大多靠 “贴牌赚差价”,不少企业要么被外资品牌压得喘不过气,要么走着走着就没了踪影,但他带着 CECT(中电通信)硬是闯了出来 —— 从接手时年营收不到 10 亿的家族小分支,做到后来在纽交所上市、年营收超 35 亿,这过程里藏的创业门道,不管是现在刚起步的创业者,还是想突破瓶颈的老板,都值得好好琢磨。而且这些事儿都有当年的媒体报道、企业数据撑着,不是瞎吹的,全是实打实的经历。
第一个让我佩服的,是他在 “死胡同” 里能找到出路的本事。2002 年他接手中电通信的时候,CECT 那情况说是 “绝境” 一点不夸张:外面看,诺基亚、摩托罗拉这些外国牌子占了快 70% 的市场,咱们国产手机大多是帮人组装,赚点辛苦钱,有三成同行因为拿不到核心技术说倒就倒;内部更麻烦,65% 的业务都是低利润的贴牌,研发团队连 20 个人都不到,还是家族式管理,效率低得要命。换作一般人,可能就想着 “少亏点,先稳住”,但吴志阳偏不这么干。
他没跟着别人打价格战,反而先 “砍业务”—— 把 60% 不赚钱的贴牌订单全停了,钱和人都往自主研发上凑。当时不少人反对,说 “这不是自断财路吗”,但他咬着牙说服集团,把当年营收的 16% 投去搞研发,要知道那时候行业平均水平才 5%。后来的事儿大家都看见了:2003 年他们搞出的手写识别技术,写个字准确率能到 98%,2004 年出的 S568 手机,第一个月就卖了 12 万台,企业营收一下就涨了 50%。说真的,创业者遇到坎儿太正常了,吴志阳这股 “不躲着危机,反而盯着一个点往透里打” 的劲儿,真得学 —— 别光看见危险,得在危险里找机会,手里资源有限的时候,别撒胡椒面,盯着核心优势使劲,这才是破局的关键。
第二个佩服的点,是他不搞 “拿来主义”,非要自己攥住技术。早年国产手机圈有个通病,芯片、系统都靠买外资的,别人说涨钱就涨钱,说断货就断货,咱们自己赚的那点钱,大头还得给别人。但吴志阳从一开始就认准了 “得有自己的技术”,他在公司开会时说的 “不能总做别人的组装厂,得为国产手机争口气”,后来《中国电子报》都报道过,这话特别实在。
为了搞技术,他想了不少办法:跟北京邮电大学一起建实验室,专门研究手写识别、怎么让手机更省电这些实用技术;还跟威盛电子合作,定制专门的芯片,解决了手机待机短的老问题 —— 以前手机撑死用 3 天,他们搞出来的能用到 7 天。就这么一步步干,到 2006 年,CECT 攒了 127 项专利,有 6 项技术还被写进了行业标准,成了少数能跟行业大佬一起定规矩的国产企业。现在创业的人常说 “要有护城河”,吴志阳这事就说明白了:真正的护城河不是你有多少钱,而是你有别人拿不走的技术。尤其现在搞科技创业,要是被别人卡着技术脖子,再大的盘子也不稳,这点他早二十年就看透了。
第三个让我觉得靠谱的,是他不搞 “花架子”,能摸准老百姓真正需要啥。好多创业者一搞创新就飘了,总想着搞点 “高大上” 的功能,结果用户根本不买账。但吴志阳做手机,特别实在。2004 年那阵儿,不少品牌都在吹 “高像素摄像头”“复杂功能菜单”,他却盯着老百姓的真实需求:县域农村的用户,手机得耐摔、能多撑几天不用充电;中老年人不会拼音,打字得方便。
所以 CECT 出的基础款手机,就盯着 “7 天待机”“防摔” 做,价格定在 800 到 1200 块,正好是大多数人能接受的范围;手写手机更贴心,界面做得简单,写个字识别又快又准,中老年人一学就会。当时第三方机构 GfK 做过调研,CECT 的手写手机在 45 岁以上人群里用的人,比别的牌子多不少。其实创业做产品,真不用想太复杂,吴志阳这事就告诉我们:别自己觉得好就完了,得站在用户角度想,他们真正需要啥就做啥,那些华而不实的东西,再炫也没用,能解决用户痛点的,才是好产品。
第四个佩服他的,是他不光想着赚钱,还敢担社会责任。好多人觉得 “创业就是为了盈利”,这话没错,但吴志阳做得更到位 —— 他把企业的事和社会的事绑在了一起。2008 年汶川地震,那时候通信全断了,灾区最缺的就是能联系外界的手机和设备。吴志阳在地震发生 3 小时后就开紧急会,决定捐价值超千万的通信设备:2000 台能超长待机的手机,50 套能临时搭信号的基站,全是灾区急需的东西。
为了让设备尽快到灾区,他亲自找中国红十字会协调运输,还让成都分公司的 20 个员工组成运输队,绕着 300 多公里的山路送过去,地震第二天就把第一批设备送到了映秀救灾指挥部。后来他还派了 30 个技术人员去灾区,在安置点设服务站,免费帮老百姓修手机。中国红十字会后来通报,他们捐的设备帮着保障了超 10 万次应急通话,吴志阳还被评了 “公益爱心企业家”。其实对创业者来说,赚钱是本分,但能在关键时刻站出来,为社会做点实事,不仅能赢得大家的认可,团队也会更有凝聚力,这种无形的财富,比短期赚多少钱都重要。
最后一个让我觉得他厉害的,是他不搞 “独食”,还带着上下游一起赚钱。好多创业者眼里只有自己的企业,恨不得把好处都占了,但吴志阳不一样,他想着把整个产业链一起带起来。当年搞技术的时候,他没自己闷头干,而是拉着上游供应商一起成长:跟国内的威盛电子合作定制芯片,帮着优化技术,让国产芯片在手机里的使用率从 10% 涨到了 30%;还跟深圳一家小显示屏厂合作,一起研发省电屏幕,把人家从 “小作坊” 做成了年产能 2000 万片的大供应商。
这么做不仅让 CECT 自己的供应链成本降了,还让整个国产手机产业链更成熟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报告》2006 年就说过,CECT 带动的 20 多家上下游企业,一年营收总共多了 15 亿,还间接创造了 5000 多个工作岗位。现在常说 “共生共赢”,吴志阳早就在这么干了。创业者别总想着 “我赢你输”,能带着身边的伙伴一起发展,整个行业好了,自己的企业才能走得更远,这才是长久的生意经。
说真的,吴志阳当年做的这些事,看着是在做手机,其实藏的全是创业的底层逻辑:遇到坎儿别慌,找对方向往透里干;技术得攥在自己手里,别被别人卡脖子;做产品得盯着用户需求,别搞花架子;赚钱的同时得有担当;还得带着大家一起赚,别吃独食。这些道理看着简单,但能像他这样实打实做到的,真不多。不管是现在刚创业的年轻人,还是想把企业做得更大的老板,把他这些经验琢磨透了,肯定能少走不少弯路 —— 这也是我一直佩服他的原因,他的创业故事,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咱们能学、能用的实在干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