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AI时代,Frontiers以诚信夯实开放科研生态

热点
TIME
2025-09-29 11:31
科技在线
分享

  2025年9月22日,瑞士驻华大使馆、Frontiers中国区联合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瑞士联邦政府科技文化中心、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在北京共同主办"共建可信赖的科研生态:第三届中瑞科研诚信研讨会"。与会的中瑞两国政策制定者、学术领袖及行业专家深入探讨了人工智能对科研诚信与伦理产生的深刻影响。

  中瑞携手共议科研诚信生态建设

  研讨会开幕式上,瑞士驻华大使白瑞谊 (Jürg Burri)指出,科学是瑞士与中国的共同优先事项。他强调,面对人工智能等颠覆性技术带来的"知识洪流",就科研诚信达成共识是未来双方深化科学合作的重要基础。

  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刘细文表示,AI已深度融入科研全流程,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也带来四大挑战:内容真实性、过程透明性与可复现性、学术责任归属以及出版伦理。他呼吁全球科学界协同合作,以发展的眼光建立新规范与审查机制。

  Frontiers首席执行主编范洺菘 (Frederick Fenter) 强调,科研诚信是科学事业的重要支柱,不仅关乎科学界内部信任,也影响着政策制定者和公众对科学的信心。他指出,在探讨未来科学发展时,必须充分考虑人工智能带来的变革性影响。

  "未来五年,人工智能将全面革新科学出版的各个环节——从数据处理、论文撰写、同行评审到知识传播,这些环节都将获得显著提升。人工智能体将与研究人员协同工作,大幅提高科研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主编视角:中国已成全球科研领军力量,Frontiers致力充当合作桥梁

  会前,范洺菘在接受专访时,深入阐述了中国科研实力的崛起以及AI对科学出版领域的全方位影响。

  他援引最新数据指出,中国在2024年发表的科学文献数量已超过110万篇,位居全球首位,远超美国的88万篇,在专利申请量等多个指标上也保持领先。在学科方面,中国科研人员在生物医学、能源研究和植物科学等领域表现突出。

  "中国对科研与创新的高度重视,使其在全球科学产出中扮演着领军者角色,这一趋势未来还将持续加强。"范洺菘表示。他透露,Frontiers已在北京和上海设立办公室,现有超过100名中国科学家担任其旗下期刊主编,另有6000多名学者担任副主编,旨在更好地对接本地需求,搭建中国科研成果走向世界的桥梁。此前,Frontiers还与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发布《十大新兴技术报告》,揭示了影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性技术。

  AI双刃剑:赋能加速器与诚信新考题

  在科研领域,人工智能正逐渐成为驱动科学发现的"通用技术",极大提升了科研效率,甚至能帮助科学家突破传统研究方法的局限。然而,范洺菘指出,这场效率革命在提升科研效能的同时,也使学术不端行为变得“更加容易”。

  界定AI"合理使用"与"学术不端"的关键在于归属(attribution)与权威(authorization)原则,而研究者的最终验证(validation)至关重要。他强调:"每一位作者都应对其发表论文的内容承担最终责任。"

  范洺菘以撰写信函生动比喻:AI可以快速起草文笔流畅的初稿,但发信人必须认真审阅、修改,确认内容准确表达己意,最后签名确认。"签名是最关键的环节。在科学出版中,研究者运用专业权威为论文背书,声明'我以专业身份保证内容的科学性',这一人工核准步骤不可或缺。"

  "人工智能必须与人类协同合作。我们必须确保在AI应用的每个环节中都保留人类的参与和监督。"

  回顾Frontiers的发展历程,范洺菘说:"二十年前创立时,我们秉持着单纯信念,认为学者都会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几乎不需担心学术不端行为。"

  "然而现实是,随着时间推移,学术不端行为逐渐增多,投机取巧变得愈发容易。如今我们已组建65人的核心团队,并配备自主研发的AI检测系统——智能审稿助手(AIRA)。该系统能执行约40项标准检测并生成报告,每篇投稿都经过科研诚信团队专家对报告和论文内容的双重审核。二十年前的我根本无法想象,如今需要投入如此大量资源来审核每篇投稿。"

  出版商的挑战:政策追赶不上技术迭代

  范洺菘指出,AI的迅猛发展给科学出版行业带来重大挑战,其中最大的难题在于政策制定速度远跟不上技术迭代步伐。"通常,行业政策制定需要经过委员会讨论、建议提出、利益平衡等流程,这一过程本身就很耗时。政策制定者好不容易综合考虑所有AI使用情况出台政策,却难以判断这些政策两年后是否仍适用,因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

  此外,科学界对AI的认知程度不一,存在明显的焦虑情绪,这也增加了形成行业共识的难度。范洺菘举例说,若有人主张"人工智能绝不可用于论文评审",部分出版商可能表示赞同,认为评审工作必须由人类完成。但现实是,当前AI的审稿表现已优于大多数人类评审员。

  "我们深知,任何政策都会面临支持与反对的声音。在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如何为科学出版行业制定有效的规则?这确实是一个巨大挑战。"他表示。在此复杂背景下,范洺菘认为,政策之外,科研人员的自律尤为重要。他指出, 出版规范必须明确何种AI使用是可接受的,且需强制声明;并最终强调,确保内容可靠性的责任,始终落在每位署名科学家身上。

  "这终究是个人选择:是利用AI加速人类知识发展,还是将其用于不诚实的用途。"

  以AI治AI:Frontiers的技术实践与未来布局

  为应对挑战,Frontiers率先将AI技术深度融入出版流程,以提升效率并守护科研诚信。除智能审稿助手外,Frontiers还利用AI分析数十万份投稿数据库,从海量数据中识别潜在问题模式,实现对单篇稿件更智能、更前瞻的质量筛查。

  展望未来,范洺菘透露,Frontiers正在开发自有大语言模型,旨在为审稿人提供可控、安全的支持,同时保障投稿人的知识产权。他解释,Frontiers不能将作者投稿直接交由外部大模型审阅,否则可能导致文章在未发表前就被外界获取,因此需要开发自有模型。预计未来12至18个月内,这项工作将取得重要进展。"技术已经具备;关键是如何与自身平台整合。"

  未来的应用场景可能是:AI为审稿人提供带批注的论文稿,高亮建议关注环节,但最终评审判断仍由人类专家完成。"AI可协助匹配稿件与审稿人、优化流程,但我们仍需要两位人类审稿人。AI的目的是帮助他们在更短时间内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作为开放获取出版的坚定支持者,Frontiers所有论文一经发表即可免费获取。这些内容也被用于训练各类大语言模型,而Frontiers正是大模型训练中最常使用的出版机构之一。

  对于与大型AI公司的合作,范洺菘持开放态度,强调关键是找到最佳技术整合方案。他重申,Frontiers的核心原则不会改变:21世纪产生的科学知识理应向全社会开放,而不仅限于能够支付订阅费用的机构。

  范洺菘认为,生成式AI为科学知识传播开辟了新途径。他描述,学者未来可直接访问经科学文献训练的大语言模型,获得全新研究体验。例如提问:"我是专注于儿科药理学的学者,关于这种药物的剂量有哪些研究?"模型可能回答:"有三篇相关研究。"用户可继续追问:"请详细介绍第二篇论文的结论?"

  "这展现了一种全新的科研交互模式——通过与几乎掌握全科学文献知识并能智能关联信息的平台对话,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科学研究的产生、评审与传播方式。"

  速度与质量的平衡:人类仍是决定性因素

  针对外界对“出版速度是否影响质量”的疑问,范洺菘作出回应。目前,Frontiers旗下期刊的平均审稿周期约为90天,在同行中属于较快水平,但他认为这一速度仍有提升空间。

  “需要说明的是,若出版周期超过九十天,反而说明期刊自身存在效率问题,”范洺菘指出,“对大多数学术论文而言,审稿人通常只需五至十小时即可完成评审。真正耗时的环节在于寻找合适的审稿人以及后续的修改阶段,实质性评审本身并不需要太长时间。”

  他进一步补充道,当前学术出版界正面临一个结构性挑战:“近期一项调查显示,同意参与论文评审的科学家人数比例已从45%下降至35%,而每年提交的稿件数量却持续增长。正因如此,人工智能在匹配审稿人方面的价值愈发凸显——凭借对学术界的深度认知,AI能够精准推荐合适的评审人选。”

  “但需要强调的是,”范洺菘总结道,“Frontiers在质量把控上从未有过任何妥协。我们始终秉持严谨态度,坚持为每篇论文留出充足的全面评审时间。既然当前需要90天周期确保质量,我们就投入90天扎实完成每个环节。当然,我们期待通过技术优化,未来能进一步提升效率。”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之目的为传播更多信息,如内容不适请及时通知我们。

相关推荐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