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开门,灯光自动亮起,空调调到25℃,音箱播放着你昨天没听完的 podcast——这不是科幻电影,而是CEIC 2025‘未来之家’展区的日常。”11月6日,我带着对“技术如何改变生活”的好奇,走进深圳会展中心的CEIC展厅,在这场“未来生活体验场”里,消费电子不再是冷冰冰的设备,而是融入家、出行、办公的“生活伙伴”。

未来之家:技术让“家”更懂你
走进智慧家园展区,华为的“全屋智能”体验间里已经围满了人。工作人员小李笑着递来一部手机:“试试说‘我回家了’。”我照做后,玄关的灯光缓缓亮起,鞋柜自动弹出,客厅的窗帘慢慢拉开,电视上还跳出了今天的天气提醒。“这不是简单的语音控制,”小李解释道,“系统会记住你的习惯——比如你喜欢回家后先换鞋,所以鞋柜会提前准备好拖鞋;你习惯看天气预报,所以电视会自动推送。”
在数字健康区域,一款“智能床垫”让我停下了脚步。躺上去的瞬间,床垫侧面的屏幕就显示出我的心率、呼吸频率,甚至还能监测翻身次数。“它能通过压力传感器判断你的睡眠质量,”工作人员介绍,“如果发现你打鼾,床垫会自动抬高头部;早上还会根据你的睡眠周期,在浅睡时叫醒你,比闹钟更温和。”旁边一位阿姨正戴着智能手环测试血压,测试结果出来后,手环还给出了饮食建议:“您的血压有点高,今天可以多吃点芹菜、木耳。”
最让我惊喜的是XR沉浸式体验区。戴上UWA的AR眼镜,我“走进”了虚拟厨房——眼前的橱柜上贴着食材标签,点击“西红柿”,就能看到它的营养成分、保存方法,甚至还有3D烹饪教程。“以后不用翻菜谱,戴上眼镜就能跟着学做饭,”工作人员说,“还能联动家里的烤箱,眼镜会实时提醒‘还有5分钟烤好’。”

智慧出行:车成了“移动的家”
“请上车,我们去深圳湾。”在智能出行展区,引望智能的无人重卡前,工作人员邀请我体验“智能座舱”。坐进驾驶位,AR-HUD自动投射出导航路线,路线旁还标注着“前方500米有充电桩”“停车场还有3个空位”。“这不是普通的导航,”工作人员解释,“它能联动城市的交通数据,甚至提前预约停车位。”
途中,我试着说“想听周杰伦的歌”,音箱立刻播放起来;说“有点冷”,座椅自动加热。“这些功能还能和家里联动,”工作人员补充道,“比如你在车里说‘回家后煮米饭’,家里的电饭煲会提前启动;快到家时,门口的灯也会提前亮起。”
在星闪智联展区,一款“星闪无线360环视系统”让我眼前一亮。工作人员演示时,用手机就能查看车辆周围的实时画面,甚至能放大查看轮胎的细节。“以前要在车里才能看环视,现在用手机就能远程查看,”他说,“比如你在办公室,就能知道车有没有被剐蹭,还能远程控制车辆挪位。”
最打动我的是“场景化智能驾驶”演示——在模拟港口场景里,无人重卡能自动识别集装箱,精准对接起重机,还能通过星闪技术与其他车辆协同,避免拥堵。“以后港口里不需要司机,车辆会自己完成装卸、运输,”工作人员说,“这就是消费电子与工业场景的融合,让出行更高效、更安全。”

数字办公:AI让工作“更轻松”
“这是你的日程表,今天下午2点有个会议,需要我帮你准备PPT吗?”在AI终端展区,一款“AI办公助手”机器人向我打招呼。我试着说“需要一份关于消费电子趋势的PPT”,机器人立刻调出了CEIC的最新报告,还自动生成了大纲。“它能同步你的邮箱、日历,甚至能分析会议纪要,提炼关键信息,”工作人员介绍,“比如会议上提到‘要关注AR眼镜’,它会自动搜集AR眼镜的最新数据,添加到PPT里。”
在AI+AR智能眼镜展区,灵伴科技的副总裁陈希演示了“AR远程协助”功能。他戴上眼镜,眼前出现了一位远程工程师的3D全息影像,工程师正在指导他拆解一台打印机。“以前远程协助只能看视频,现在能‘面对面’指导,还能在眼镜里标注拆解步骤,”陈希说,“比如工程师说‘拧下这个螺丝’,眼镜会自动用红线标出螺丝的位置,比看说明书方便多了。”
在未来物联网开发者论坛上,我还体验了“开源鸿蒙办公生态”——用平板写的文档,打开电脑就能自动同步;电脑上没看完的视频,用手机就能继续播放。“以前要靠U盘、云盘传输文件,现在设备之间能无缝衔接,”华为首席开源联络官任旭东说,“这就是消费电子的魅力——它不是在改变工作方式,而是在让工作更轻松。”
走出CEIC展厅时,天色已晚,深圳会展中心的灯光亮起,与展厅里的“未来生活”交相辉映。我突然意识到,消费电子闯入生活,不是要让我们“适应技术”,而是要让技术“适应我们”——就像CEIC展示的那样,未来的生活里,没有复杂的操作,没有冰冷的设备,只有懂你的灯光、贴心的汽车、高效的助手。这或许就是消费电子的终极意义:让技术融入生活,让生活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