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巨石阵还早?澳大利亚岩石群可能为最早天文观测点
2016-10-21 11:55:03   来源:环球网
内容摘要
澳大利亚新发现一处古岩石群,据专家分析,这可能是古代原住民们用来观察太阳运动轨迹的装置。科学家估计,它比英国的巨石阵还要古老。

据外媒报道,澳大利亚新发现一处古岩石群,岩石群坐落于墨尔本西南方。这里有可能是世界最古老的天文观测点。

岩石群大概由100块石头构成了一个不规则的环形,最小的石头直径大概20厘米,而最大的石头直径则有近一米。

比巨石阵早5000年?澳大利亚岩群恐为最早天文台 科技世界网

  

如今,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以确定它的形成历史,估计是它比英国的巨石阵还要古老,并为它取名为Wurdi Youang。

根据当地土著居民的历史和天文的相关记载,专家推论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

当古澳大利亚人在历史上第一次以打猎采集者的身份被发现时,科学家就在部落的水道遗迹附近找到了农业和渔业活动的痕迹。这些历史证据证明古人们在有稳定的食物和水源的情况下过着半定居的生活,因此也就有定居者以石头做标记的痕迹了。

研究团队因此分析古人已经掌握有一定的天体知识。一旦岩石群的历史时期被确定,古代的游牧民实际上过着更稳定的定居生活的理论也就更有说服力。不仅如此,一旦证据被确定,那么古澳大利亚的农业是和古中东新月沃地的农业大发展是在同一时期的假说也能确立。 


最具魔幻气息的印度古天文台

印度斋浦尔的简塔曼塔天文台建于18世纪初,当时的国王杰伊辛格疯狂爱好科学并对宇宙星辰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于是就建造了这座世界最大的石造天文台。

天文台内有二十多座造型魔幻、精巧布置的天文观测仪,均为用肉眼进行天文观测而设计,至今测量结果依然非常准确,201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如同大碗的仪器就是国王本人设计,内部六块大理石板上有分秒标记,依靠它投下的阴影可以计算天体运行。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古代印度人沉迷于印度教的转世轮回,科学事业一直止步不前。不过杰伊辛格国王如果知道现在印度年轻人对探索宇宙的爱好蔚然成风,刚发射的火星探测器也已成功入轨,想必一定会感到欣慰。

比巨石阵早5000年?澳大利亚岩群恐为最早天文台 科技世界网


园区内最令人震撼的是这座拥有27度角、27米高的巨大日晷。27正是斋普尔的纬度,它投下的阴影每小时会移动4米,可以协助计算当地时间和子午线时间,以及测量天体的某些数字,比如赤纬和高度,至今仍被天文学家们使用。

这里每座建筑都有它专门的用途,比如测量星星的位置、高度和方位角,或是计算日蚀,它们展示了印度莫卧儿时代末期对宇宙的认知以及探究天文学的能力。

12座形状各异的建筑叫做Rashi Yantras。每座代表十二宫中的一个。它们的倾斜度也会根据各自代表的星座以及此星座与黄道的位置关系而变化。


古观象台:守望古都五百年

北京古观象台像一位历史老人,博带青衿,满面沧桑,伫立人间五百年。他有怎样的故事向我们述说,我们有多少疑问像屈原发出的“天问”。就让我们亲近这位长安街上的“老者”吧,古观象台是离地铁站最近的古迹,建国门站出了西南口右拐不远就是。

(一)古台司天观星谁起名?

“知道古观象台吗?”来之前问了一位北京同学。“嗬,五百多年历史呢,小学语文课本现在还有篇《在古观象台上》。”一查资料,它号称是连续观测时间最长的天文台,从1442年建成到1929年,长达487年里一直作为官办天文观测点。于是联想到位于河南,年代更久远的阳灵台、观星台、火星台,但论台上仪器,这儿可大有故事。

遥望这座14米高的灰砖城楼,古朴而不失庄严。移步院落,暗香扑鼻,原来一丛紫花正在西厢房前幽然绽放。红墙灰瓦的四合院内,绿松苍翠,古槐参天,老树枝上嫩芽刚冒。这些槐树,年轻者有一百来岁,年长者如那三棵加了围栏的国槐,已经守着院子三百多个春秋。院中游人三三两两,相比其他景点的人声鼎沸,这儿的冷清倒给人闲适之感。

站立灵台下,拱形正门上石刻的正楷大字“观象台”,乃清初所更之名。它原名观星台。当年朱元璋攻下北京,将元朝天文仪器运往南京;斗转星移,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又迁都北京。起初官员只是在朝阳门一带用肉眼观测星象,直至钦天监监正皇甫仲和奏请英宗,于是造仪建台。1442年,观星台建成后,英宗大喜,撰《观天器铭》曰:“粤古大圣,体天施治。敬天以心,观天以器。”

登上阶梯,青石的凹凸之印便是时光雕琢的痕迹。这马道宽约两米,每层阶梯由八块灰色方砖组成,仔细看还能在砖上找到“嘉靖三十二年”的官印。

其实灵台更早可追溯到元朝。元定都北京,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郭守敬、王恂在元大都东南(此址于明清贡院,建国门附近)建一座司天台,并用他们制作的玲珑仪、简仪、高表等数十种天文仪器进行测量。虽然这座司天台已被战火毁坏,但其夯土台却是明初观星台筑造的基础。

还有人说,观象台更早的原型在金代。金灭北宋后,将天文仪器从汴梁(河南开封)移至北京,设立太史局、司天台。但因年代久远,金朝中都早废,遗址已经湮没,司天台的位置已无从考证。

我想起第一次到古观象台,适逢寒假,这儿却热闹非凡。十来个八九岁的孩子,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手拿笔记本,围在仪器前面热火朝天地争论。这是古观象台每年寒暑假举办的天文知识培训班,给孩子们上课的是北京古观象台副台长、天文馆的博士、研究员,否则可“镇”不了这些“小天文通”。一座老院,几株古槐,见证过彼时钦天监办公的严谨,如今感受着孩童探古寻今的热忱,那些古仪器,也有了新的使命。

(二)仪器中西合璧怎制成?

古观象台上下,总能看到背着相机的外国游客。一位来自奥地利维也纳的游客,从古观象台想到音乐:“这些青铜仪器排列出交响乐队的阵势,它们演奏的是无声的星河交响曲”。游客或许能在格林威治天文台看到世界计算时间的起点本初子午线,能在巴黎天文台看到1679年出版的早期天文年历,但是凝结西方现代文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型天文测量仪器,并且真品保存至今的,或许只能亲临此地了。

台上八件清制观测仪,有的形如地球,有的弧度像张弓,还有的三圈相交……它们在刻度、游度和结构方面都依据西方天文原理,其中玑衡抚辰仪格外张显(微博)中华民族特色。此仪器重5145千克,高3.379米。底座的十字交集中心处,有蜿蜒盘旋的数条游龙托起了上面三重环绕的测量圈。圈上可见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的“御制玑衡抚辰仪乾隆甲子年造”。

据说乾隆1744年亲临观象台,观台上七件仪器皆西洋风格,曰:“结构以浑仪制近古,刻划制度宜从今。”于是在传教士戴进贤、刘松龄指导下,历经十年,造成玑衡抚辰仪。

此名初读虽有些拗口,却大有考究。《尚书·舜典》中就有“璿玑玉衡,以齐七政”之说;汉代马融亦曰:“上天之体不可得知,测天之事见于经者,惟玑衡一事。玑衡者,即今之浑仪也。”在古代,“浑”字含有圆球的意义,“浑仪”就是观测天体位置的仪器。故玑衡抚辰仪,即抚顺五行之测天仪器。

比巨石阵早5000年?澳大利亚岩群恐为最早天文台 科技世界网


(三)铜狮一凶一乖为哪般?

八件青铜仪器雕刻精美,造型各异,观测功能也各不相同。有趣的是,几乎每件仪器上都有几只铜狮子,从这些姿态各异的狮子面孔上,还能探索清朝由延续西学东渐之风,走向闭关锁国的转变。

且看康熙时制的七件仪器上,狮子或瞠颜怒目,或鬃毛满面;时而作龇牙怒吼状,时而现傲然奋战姿。到康熙五十四年,传教士纪理安所造地平经纬仪,则完全采用法国路易十四时期的艺术装饰,仪上雄狮,面容狰狞,全然西方舶来之品。无一不彰显狮子的霸气和王者风范,展现的是康熙吸收西方先进文明的英明果敢。

1668年,朝廷存在针对历法计算的两派之争,年仅13岁的康熙特意举行了一场比试。赛中比利时传教士南怀仁精确测正午日影位置而获得认可。于是下旨,“历法天文,概第南怀仁料理”。在康熙支持下,南怀仁参考丹麦天文学家第谷的设计,经过4年多的努力,于1673年铸成6件大型铜制天文仪器,即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仪、地平纬仪(又名象限仪)、纪限仪和天体仪。

再看乾隆时制的玑衡抚辰仪,底座上的狮子后脚跪立,前脚撑地,表情乖巧而顺从,全然看不出狮子的张狂和野性。可见,乾隆对待西方文明已远不如康熙那般开放包容。后期他秉着“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互通有无”的大国心态,选择闭关锁国,清王朝开始走向衰落。

康熙曾说:“当日杨光先、汤若望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赌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之不知,焉能断人之是非,因自愤而学焉”。彼时,泱泱中华,强国之位仍不可撼动;乾隆闭关锁国之后乃逐渐被西方赶超,昔日的辉煌不再。

(四)文物失而复得因何故?

迈入紫微殿,抬头可见乾隆手书的巨幅题匾“观象授时”。匾下长柱题联:“敬协天行所无逸,顺敷星好敕时几。”这便一语道破观象台主要职能观测天象,以定时历。每年农历十月初一,皇帝在午门举行颁朔大典,颁布次年历书。这庄重肃穆的典礼背后,凝聚着钦天监们风雨无阻、日日观测的辛劳。

早就听说“地上紫禁城,天上紫微垣”,这跟紫微殿有何关系?殿内的宋代苏州时刻天文图上,画着紫微垣、太微垣和天市垣三个星区,而紫微垣正好位于三垣之中,被认为是皇帝居住之地。杜甫《秋日送石首薛明府》曰:“紫微临大角,皇极正乘舆”,即将紫微垣视为天帝之座。

紫微殿和东西厢房现在是介绍中国古代天文学成就的三个展厅。殿两旁分别立着两块石碑,让人思绪万千西侧的石碑,高约3米,威严竖立。碑文已模糊不清,但“雍正二年”的字迹仍清晰可辨。碑文大意:1724年出现“日月合璧、五星连珠”的奇观,被认为是吉兆,这让刚登基不久的雍正极为高兴……然而碑身却有一道突兀的“伤疤”直拦腰间,触目惊心,可见它曾遭遇过断裂之灾。而与它同遇劫难的是古观象台的全部家当!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法德侵略军将这些被视为 “皇朝礼器”的国之重器洗劫一空德军以军管区内为由,占有了台上的明代浑仪,清代天体仪、纪限仪、地平经仪和玑衡抚辰仪。法国则掠夺了明代简仪,清代赤道经纬仪、黄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和象限仪。此时台上只剩下一面“向风旗”,好不凄凉。

于是这就有了紫微殿东边的那一块石碑1905年光绪帝为警示后人所立,石碑上“庚子构变,衙署焚毁,仪器荡然”等字样清晰可见。

法国将分得仪器一直存放在驻华大使馆内,后迫于舆论压力,1902年归还我国。而德国则将仪器搬上军舰,奉威廉二世之命安放在皇家花园的草坪上。直到一战战败,德国不得不执行《凡尔赛条约》,才将掠夺仪器从柏林波茨坦宫运回中国。

站在古观象台上,遥想当年:钦天监头顶满天星斗登上灵台,城内的皇宫灯火辉煌,城外的农田蛙声一片,他们仰望星空,探寻天宇的奥秘。这昔日北京城的制高点,虽在林立于周围的栋栋高楼拔起后,变得不那么高大,但它瞭望宇宙的气魄与胸襟依然令人仰慕。


古天文数据研究显示:地球在1883年曾几乎毁灭

据外媒报道,最新研究称,地球曾经差点毁灭于1883年。

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沃尔特-米德-拉塞尔的一篇博客引用了一篇根据一些古老天文数据所作的论文,文中称一颗彗星在靠近地球时分裂成3275个物体,并且这些物体的大小每个都与导致1908年俄罗斯通古斯塔(Tunguski)事件的流星相当。如果这些物体当时碰撞了地球,其结果等同于一种热核交换,极有可能导致地球上的生命灭亡。

比巨石阵早5000年?澳大利亚岩群恐为最早天文台 科技世界网


在1883年,当时的轮船和火车是由蒸汽机推动的,电话被发明也只有短短7年的时间。人们乘坐热气球飞上天空。法国人路易·巴斯德正在研究微生物学,试图提高接种疫苗技术。占据四分之一地球领土的大英帝国由维多利亚统治着。当时的美国总统是切斯特·艾伦·阿瑟(Chester Alan Arthur)。俄罗斯的亚历山大三世刚刚加冕。

偶然的是喀拉喀托火山最后一次喷发的时间也是1883年,那次喷发造成了成千上万的人死亡,在此之后的一年时间里,全球气候模式发生了改变。在此之后的三年,日落都是鲜红色的,这主要是因为大气中喷涌进了大量的微粒。而这相对于彗星撞击来说是小事件。

(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自 科技世界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