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能倾斜与市场供应:罗氏如何应对中国速福达热潮?

热点
TIME
2025-11-06 15:06
中国网
分享

  流感季的药店货架前,“速福达”的蓝色包装格外醒目。这款由罗氏制药推出的玛巴洛沙韦片,因“全病程仅需服用一次”的标签,在中国市场掀起抢购热潮——京东健康数据显示,其已连续200余天稳坐进口流感药热卖榜榜首,部分线下药店单价甚至炒至400元以上。但当“神药”光环笼罩时,其背后的科学逻辑与市场悖论,值得冷静审视。

  一、中国市场的“特殊偏爱”

  速福达的全球命运堪称“冰火两重天”。在日本,它曾于2019年创下1亿美元销售峰值,次年便迅速下滑;美国市场2022年达到5200万瑞士法郎高点后,2024年上半年销售额锐减至400万瑞士法郎(约合3200万元人民币);而在欧洲,其年销售额始终未突破百万瑞士法郎。

  但在中国,这款药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罗氏制药财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速福达全球销售额约6800万瑞士法郎(约合5.5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贡献了5.1亿元,占比超93%。其2023年在华终端销售额已达6.27亿元,成为罗氏全球营收的重要支柱。

  这种反差背后,是多重因素的叠加:其一,医保政策的支持——2021年上市即纳入国家医保目录,降低了患者自付门槛;其二,“一次服药”的便捷性精准切中需求,尤其对儿童家长而言,喂药难题大幅缓解;其三,社交媒体的助推,小红书、微博等平台上“一粒见效”的分享,将其塑造成“流感必备”。

  二、“一次服用”的科学代价

  速福达的“便捷”源于其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性。作为前体药物,它在体内转化为活性代谢产物巴洛沙韦后,半衰期长达99.7小时(约4.15天),服药5天后血药浓度仍高于有效水平。这意味着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远超常规流感药奥司他韦(半衰期约6-10小时)。

  但“长停留”是把双刃剑:

  • 过敏风险延长:若发生速发过敏反应,抗过敏治疗需持续20余天,直至药物完全代谢; • 药物相互作用复杂:不能与含多价阳离子的泻药、抗酸药或铁、锌等补充剂同服,否则生物利用度可能下降30%以上; • 疫苗接种限制:接种流感减毒活疫苗需间隔17天以上,而传统药物奥司他韦仅需48小时; • 耐药性隐患:日本2019年已报告耐药病毒株通过飞沫传播的案例,中国版说明书显示,5岁以下儿童用药后,病毒敏感性下降突变率高达24%,5-12岁为16%。美国FDA更在2024年12月修订说明书,明确5岁以下儿童禁用,主因即40%的高耐药率。

  三、狂热背后的隐忧

  社交媒体的“种草”热潮中,速福达被贴上“必囤药”标签,甚至出现1岁幼儿使用的推荐。但作为处方药,其使用需严格遵循医嘱。

  法律风险同样不容忽视。《广告法》规定,处方药仅限专业医学刊物发布广告。而当前社交平台的“个人体验”分享中,不少隐含商业推广,可能触及法律红线。2023年某电商平台因违规销售速福达被罚118万元,正是监管趋严的信号。

  罗氏制药虽回应“全球产能向中国市场倾斜”,并强调“供应充足”,但专家提醒:“药物的‘神效’需回归科学本质。速福达缓解症状的平均时间为53.7小时(健康成人)或73.2小时(高风险人群),与奥司他韦无显著差异。盲目囤药或预防性使用,反而可能增加耐药风险。”

  理性看待“网红药”

  速福达的中国之旅,折射出公众对便捷医疗的期待,也暴露了对药物科学的认知偏差。从日本、美国的经验看,再“神”的药也难逃耐药性与市场周期的规律。对普通患者而言,遵医嘱对症用药、及时接种疫苗,或许比追逐“一次见效”的标签更重要。


THE END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刊载之目的为传播更多信息,如内容不适请及时通知我们。

相关推荐

1
3